最近一段时间,作家从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里取材写作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贾平凹的《极花》更是因为涉及农村拐卖妇女的问题,成为最近文坛风口浪尖上的热点话题。对此,一些批评家认为,深入生活、介入生活是文学的进步,也有批评家则认为,这是作家创作资源枯竭的结果。
对此,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汪涌豪认为,作家同普通人一样:有些生活是你的,你想推诿给别人也没门儿;有些生活不是你的,你要深入也做不到。如果我们还能为文学做些什么的话,就应该让文学回到文学原来的地方。文学本来就是一部分对生活敏感的、擅于表达的人表达自己的方式。从哪取材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写作是否具备超拔于日常生活之上的能力。
汪涌豪说,一位著名作家曾经说过,如果两年不出一本小说,很多人就会把你忘记。这令作家本人很焦虑,所以他必须要隔三岔五地出一本小说。可是,一个作家为什么需要时常被人记起呢?叔本华说,只有远离生活,习惯独处和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文学才是也才能回到应该有的位置。
(《文汇报》6.4 陈熙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