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剧以及小说里,赵云一直是颇受欢迎的正面形象,有勇有谋,忠义两全。但历史上赵云的官阶并不高,也不是名将,在《三国志》里,赵云的传记只有短短二百多字的介绍,甚至都没有提及他的战绩。
在关于赵云的零星记载中,后世的历史学家发现,赵云虽然战绩不突出,但他的一些行为符合儒家以“仁政”为核心的治国理念,由此赵云逐渐得到了文人的偏爱,在代代相传中,赵云最终成为一代名将。
救刘备妻小
在记录三国历史最权威的著作《三国志》中,赵云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并为列传,编入《蜀书》第六卷。这成为《三国演义》构建蜀国战将天团“五虎上将”的主要依据。但“五虎上将”的说法并不见于《三国志》,反而是《三国志》中着力突出的“魏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张■、徐晃),却被怀着严重的“尊刘抑曹”倾向的罗贯中有意忽略,未能在《三国演义》中合体出现。
即便是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合传入史,也不能说明赵云与他们四人地位相等。在排序上,赵云位列五人最末。《三国演义》悄悄做手脚,将赵云挪到了第三位。
赵云起初作为“主骑”的身份出现,实际就是一名骑兵队长,直到当阳长坂坡救出了甘夫人和阿斗,赵云才获得第一个职位:牙门将军,这是一个地位不高的杂号将军,到了刘备取西川,赵云升迁为翊军将军,依然属杂号将军序列。刘备称帝后,赵云既未升迁,也未封侯,直到刘禅登基,同时期名将已凋零殆尽,赵云才升至征南将军、镇东将军。但在建兴六年(223年),赵云与邓芝兵败箕谷,赵云又遭降级,被贬为镇军将军,重回杂号将军序列,直至去世。
与曹军名将并无单独对垒
从对蜀国的贡献来讲,比较中肯的评价是,赵云始终被定义为一个“将”,而关张马黄魏,则是作为“帅”的一面出现。二者的差别是是否领兵独当一面。无论《三国志》还是“裴注”的记载中,赵云一直以高级保镖的身份出场,要么是跟随刘备担任护卫,要么是“特任掌内事”,服务于刘备的妻小。即使“汉水之战”,赵云也是为黄忠做策应,当黄忠被曹军包围时,赵云方才显露出神威来。他始终没有机会与曹军帐下名将有单独对垒的机会,这也是他排名靠后的原因之一。
不断被美化
赵云在随后的历史长河中被不断美化,除了“裴注”为他增添的战功外,“文武全才”的一面无疑加分许多。作为一名武将,理论上赵云是不参与大政方针讨论的,但“裴注”中记录了赵云唯一一次参与政事的描述,那就是当孙权入侵荆州擒杀关羽后,刘备急欲报仇讨伐东吴,这时赵云上疏劝谏:“天下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应该先北上灭魏,吴国自然臣服。现在曹操虽然死了,但曹丕篡汉称帝,应当早图关中,占据黄河和渭水上游来讨伐凶逆,届时关中义士必定带着粮食牵着马来迎接王师。”
赵云这番话在当时很有见地,刘备刚刚以汉朝正统称帝,既然打着汉的旗号,首要目标自然是篡汉而立的曹魏。曹魏是公敌,孙吴是私仇。而且赵云还详细表述了北上的方略。
当然刘备并没有听赵云的劝谏,后来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亭大败,主力尽丧,刘备也死于白帝城。因此后世就有不少人感到惋惜,觉得当初刘备如果听了赵云的,或许历史会扭转。乾隆皇帝在读史时就叹息道:“使如赵云所言,居河、渭上流,以伐逆寇,汉事未必无成。”当然也有人说,蜀国想要北伐不能没有荆州做策应,刘备讨伐孙权也不完全出于复仇考虑,因为诸葛亮对此也是默许的。无论如何,赵云这一谏让他一下子与张飞、马超拉开了差距,逐渐形成了儒将的形象,这无疑更符合文人阶层的审美趣味,从而得到了小说家们的格外偏爱。
历史是英雄创造的,但书写历史的笔却掌握在文人手上,即便你天下无敌,但若在忠义等道德指标上有偏差,反而会被口诛笔伐,如吕布。但若是在道德上有突出表现,即便你在事业上差点意思,文人们也会欣然给你找补回来。赵云即是此例,“裴注”为赵云增添了两项重要文戏,一件是当赵云投靠公孙瓒的时候,公孙瓒对赵云家乡人多投靠政敌袁绍颇有醋意,赵云却正色答道他家乡人讨论国家大事从来都是“从仁政所在”,“仁政”是儒家治国的核心,这句话足以让读史的文人拍案叫好。另一件是刘备定益州后想将成都内的房产和城外的庄园分给有功的众将,赵云却拒绝了,他引用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金句,希望能将这些产业分给受到战争罹难无家可归的平民,这又完美契合了儒家的仁义、谦让之道,赵云的道德光芒大放光辉,如此菩萨心肠的将军,文人们不捧他,捧谁?
(《北京晚报》5.25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