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众看来,美术馆是一个静谧的空间。然而入夜以后,美术馆时常会变身热闹的工坊,里面此起彼伏的是搬运展板的脚步声、揭开画幅保护膜的嘶嘶声、装卸画框的敲击声…
上海中华艺术宫的展览部,聚集的就是这样一群工匠。去年,他们经手1万多件作品,进行了3万多次托举动作,经手的钉子和挂画钩超过2万枚。
布展时如何设置灯光?展品应该摆放多高、间距多大?这些参观者很少注意的细节,都会对展览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而这正是需要艺术宫展览部成员精益求精的工作。“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微小的改变或许就会让观感完全不同。而其中尺度的把握,依靠的是从业人员专业的眼光和多年积累的经验。”展览部主任杨奇说。
就拿整齐划一的照明来说,记者站在一长排展品前面,很难发现每一盏灯的亮度、角度都不一样。“别小看灯光,亮度、角度、聚焦都有讲究。”现场协调刘良华说:照射面积的大小往往随画幅大小而变,而亮度和焦点则要根据每幅画的色彩和主题甚至材料来调整。黑色颜料容易吸收光线,需要更亮一些,遇到容易反光的表面就必须调暗。
“就连油彩的厚度也是设置灯光时必须考虑的问题,照射角度的变化会让画幅的油彩产生阴影,有的阴影会破坏整体感觉。为了达到最佳视觉效果,一幅画的灯光往往需要反复调试。”谢国强说,有同事做这行已20多年,素养是看了10多万幅画练出来的。
“布展是一门营造欣赏氛围的艺术。”杨奇说,一幅画单独看是一件独立的作品,但是放在展厅中,就要根据空间的比例、参观者的视线角度、作品之间的衔接,搭配出黄金比例。
现在中华艺术宫展厅的作品间距在1至1.5米之间,为了给“大块头”作品增添特别的气势,间距甚至会扩大到3米,间距大小的基本原则是宁松勿紧。
立体投影、虚拟触控……如今在一些展览上,数字化手段让人眼花缭乱,甚至某些展览已经看不到一幅实体作品。但中华艺术宫的这些工匠们对新潮手段很谨慎。“我们极少采用时髦的声光电技术。”杨奇说,展览的重点应聚焦作品给观众带来的真切感受,而不是分散他们。在他看来,呈现一个让观众“看不见布展痕迹”的展览才是布展的成功。
(《解放日报》5.16徐维欣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