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6月04日 星期六

    宋美龄:绝胜丹青第一流

    《 文摘报 》( 2016年06月04日   06 版)
    宋美龄的画

      近些年,我曾陆续地在拍卖行看过几张宋美龄女士的山水,一种高古而幽秀的气息,给人留下了鲜活的印象。

      宋美龄女士学着濡墨染翰的时间几近中年,但就目前仅可见到的她的这些画作,已远远超出了爱好者水平,叫人不得不惊叹她的艺术天赋。那么,她又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绘画经历呢?

        一

      首先,我们还得承认,艺术是需要天赋的。而宋美龄则正是这样一位极富艺术天才的女性。

      上一世纪四十年代,在重庆,宋美龄女士即通过国民党要员张群的引荐,曾经跟随张大千先生有过一段时日的学习,兴致颇高。及至去了台湾,她一度想拜在溥心畲门下,专习山水,后来却不曾遂愿。后来,宋美龄是选择了黄君璧和郑曼青为师的。

      宋美龄投师黄君璧与郑曼青门下之后,前者悉心教授她山水,后者专门指点她花卉,另外便是张大千也常常给予她教益,更加上她有着超乎寻常的领悟能力,便有了长足的进展。不过半年的光景,人家见到她的画作,已经十分惊诧。有趣的是,最初那会儿,见宋美龄的画作如此地不同凡响,竟然有人还怀疑宋美龄是否亦如慈禧一般是有人给幕后捉刀的,宋便将心存疑惑之人请来家中,又邀请了张大千这一辈的先生,于是当众与诸位画坛耆宿联袂合作,但见勾皴点染,笔笔入古,深合理法,并且从容自如,遂赢来举座惊叹!

      自从有了这一次的当众挥毫,又得到了各位名家的由衷称赞之后,连起初有些不主张宋美龄半途出家拈管习画的蒋介石先生也有些刮目相待了,往后便屡屡地为宋作题字,还将作品赠送给国际友人,知者珍若拱璧。

        二

        以我个人的偏好,心仪的是她的花卉。我最为服膺的乃是她的一枝墨竹。

      墨竹画始于北宋的文与可,承其衣钵的是苏东坡。从植物学的角度而言,北宋时期的竹大约跟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并无多大的变异,然一旦出诸画家的心手,就会因为个人的心性、修养、志趣、怀抱之差异以及时代审美的风尚之不同而各具面目了。这也就是千百年来,竹之所以为中国画家津津乐道、常画不衰的一种原因。

      那么从技术层面上来说,画竹除了必须恪守一些基本的法则,比如撇叶的“尖不如桃,细不似柳”等等之外,尚须具备深厚的书法功底,要使笔笔入纸,坚挺而多风致,灵动还不流滑,教画家浑然忘我的境界,凭翻腕底,凝注笔端,数易时空,精神灿然,才称上品。

      综观宋美龄女士腕底的竹枝,其叶片的组织得宜,纯如天然,运笔的洒脱且复深厚,起止分明,落落大方,未始不让须眉,真是直逼宋元名家!只可惜从影印的图片中翻拍出来,已经见不到竹竿的飞白以及墨色细腻的变化了,惟见竹的“乙”字节,铿然目前。好在,笔意的精微神彩仍然是依稀可辨的。

      以一斑而窥全豹,从竹的章法,用笔以及气韵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宋美龄女士在国画中所臻至的境界。尤为可贵者,宋美龄女士的画作,不拘山水花卉,总给人一种清操绝俗的神往,而绝无草莽英雄们的没有内涵的大气磅礴与飞扬跋扈。正如蒋介石在她的《兰册》中所题写的那样:“夫人写兰———其得心应手之作,诚大涤子(清初的画坛大家石涛)有所未及。盖写兰之难,在乎气韵温穆、笔墨浑厚,前贤能兼擅此长者,未易多得”。在宋美龄的一幅山水画中,蒋先生还作了如是评价:“笔墨苍浑,兴趣勃发,欣对久之,不觉烟霞由坐上生也。”(《中国文化报》5.26苏高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