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树林
端午佳节,历代诗人饮酒品粽之余,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唐代诗人元稹用“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的诗句,写出了粽子的形状和味道;宋代陆游的“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道出了那时已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清代查慎行笔下的“清暑初交殿角风,又传节物近天中。灵符旧系千丝缕,玉粒新颂五彩筒。青箬香分菖叶绿,银盘光射石榴红。云帆不却三韩贡,拜赐还教纪祖功。”则生动描绘了当时用高丽贡米做粽子的情景。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宋人戴复古的《扬州端午呈赵师》诗就是写此风俗:“榴花角黍斗新时,今日谁家不酒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艾上朱门。”这样的情趣,清人钱琦的《端午竹枝词》描述得也很精美:“归来落日斜檐下,笑指榕枝艾叶鲜。”而清人李静山《端阳》诗描写的端午情景,幽默诙谐,让人趣味盎然:“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当然,端午龙舟竞渡的场面在诗词中更是蔚为壮观。唐代诗人张建封曾写过一首著名的《竞渡歌》,就是反映端午节龙舟比赛的壮观场面,“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到皇帝驾幸金明池观看龙舟竞渡夺标的情景:“大龙船约长三四十丈,阔三四丈,头尾鳞鬣,皆雕镂金饰。”皇帝坐在大龙舟上观看几十艘小龙舟敲锣打鼓地划向锦标,夺得锦标者便向皇帝“山呼拜舞”。到了清朝,赛龙舟活动已经非常普遍了。当时文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关于端午的记载如下:“五月朔至端阳日,于河内斗龙舟,夺锦标,香会纷纭,游人络绎。”
在这样的一个文化氛围浓烈的端午佳节,品读这些意境深远的诗词,何尝不是一种幸福?@阅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