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言”一辩
陈建华在2016年第4期《学术月刊》上说,20世纪初数年间,梁启超、王国维、章太炎、刘师培、鲁迅、周作人、黄人、徐念慈等人,在文学的情感与审美功能、个人尊严、汉语本位与民族文化主体等方面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语言、文学与文化实践来回望这一“源起”,如何对待文学研究中文言的合法性问题,成为必须正视的问题。这就要求进一步改变思维定势、祛除白话的迷思而以白话与文言辩证运动的观点来看待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这将有助于深入探究作家作品的语言问题,开拓被遮蔽的点和面,使文学叙事更具科学性和历史性、整体感与动态感,更全面把握多元共生的复杂面貌;有助于激活传统的源头活水,使得中国文学与文化得以更健康发展。
从仪式角度看《祝福》
邱诗越在2016年第4期《中州学刊》上说,仪式作为传达观念意识的一种方式,对人们的意识行为和思维方式有强烈召唤和规约作用。仪式意象书写作为鲁迅小说《祝福》里的一种重要叙事手段和叙事策略,如年终隆重的祝福仪式、鲁四爷家的祭祀仪式、祥林嫂的再婚仪式以及土地庙捐门槛仪式和祝福时节的禁忌等,反映了封建礼教吃人、社会历史吃人、人吃人的普遍社会现象,揭穿了作为被“吃”者的虚幻自我存在感和自我维护方式,表达了对人的二律背反存在和圆满存在的探寻和追问。鲁迅通过仪式描写,表达了对旧社会中国妇女命运的关切与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