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5月14日 星期六

    每周评论

    《 文摘报 》( 2016年05月14日   08 版)

        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学校

     

        近日,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人张劲硕发微博抱怨来博物馆参观的中小学生缺乏基本礼仪,并点名批评北京一所小学,还放上当日该校学生离开博物馆后垃圾遍地的照片为证。该条微博在网上引发很大反响,被点名的小学公开道歉,并对学生召开主题教育活动。

     

        公德教育没有比公共场所更好的学校了,公共场所是孩子们体会群己边界最直观的场合。孩子们在自己的房间里乱丢垃圾,可能是一个“不讲卫生”的私德评价。没有一个规则明确的公共场所,公德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公德规范是社会治理的“奢侈品”,解决好法律、权利、公平等重大课题之后,公德的紧迫性才会凸显出来。落实公德教育,法律法规要找到可操作的落脚点,个人的道德约束要找到可以契合的标准。观察发达国家的公德规范,大多是标准更细致,执法更有力,公共场所更具权威性,而且更大地发挥了社会团体的作用,让公德在道德和法律之间,成为更具有界定与实践意义的行为标准。

     

        (《光明日报》5.10 王子墨)

     

        用法律堵住爱吃野味的嘴

     

        在我国,不少地方存在嗜食野味的陋习,有些饭馆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而投食客之所好,推出各种野味菜肴。有需求就有供应,一些不法之徒为此而利令智昏,猖狂偷猎滥杀野生动物。

     

        现代人对“吃什么”“怎么吃”大有讲究,食材丰富、烹饪方式等早已让“舌尖上的中国”金字招牌扬名海内外。但与此同时,有一种“吃稀有”“吃名贵”“吃刺激”的陋习却给“舌尖上的中国”金字招牌抹黑。“因为稀有,所以名贵;因为野生,所以健康”,在这种无知、虚荣、病态的心理作祟下,在这些食客的饕餮大口之下,一些国内野味早已“吃净”,一些珍稀动物日益稀少……

     

        要真正让野生动物“没有杀害”,就必须完善立法,加强执法,不但要对猎捕、杀害、收购等行为一方进行打击,还要严厉处罚食客行为。也就是说,接下来食客也“任性”不得了,大家要做守法食客。

     

        (《广州日报》5.12 陈维澈)

     

        解医患矛盾需两头“减负”

     

        当医患双方“相遇”的时候,如果大家能放松、舒缓些,就能避免发生尖锐的矛盾冲突——但实际上,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短缺,诸多大医院每天都人满为患,医生长期处于超负荷的紧张状态,患者则处于苦苦等候,各个环节都要排队、都要花钱的焦虑状态,再加上病痛的折磨,“舒缓”“放松”谈何容易?

     

        所以,要缓解医患矛盾,除了严惩医闹、让警务室走进医院,更需要的或许还是对症下药,为医患双方“减负”。

     

        对于医生来说,缓解其工作压力最需要的就是让医疗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比如说通过专项补贴、政策倾斜让基层医生素质好一些。

     

        对于患者而言,完善的导医环节、公平的有序就诊环境、保障程度更高的医疗保险十分重要。

     

        (《法制晚报》5.9 庞岚)

     

        如何根治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现象近年来屡发多发,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由于青春期孩子情绪控制能力较弱,往往攻击性比较强,极易发生辱骂、殴打、敲诈勒索等欺负他人的情况。

     

        校园欺凌事件的双方甚至旁观者都是受害者。不仅会带来身体上的伤害,更将在青少年心中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严重的恐将影响一生。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这不仅是为治理校园欺凌作出部署,更是向社会重申“校园欺凌不是一件小事”的信号。

     

        校园欺凌根在心灵,责在家校和社会。因此,终结校园暴力,治理校园欺凌,需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长期以来,一些学校和家长“偏重分数,轻视素养”“管控有余,教育不足”,忽视了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培养。

     

        根治日益泛滥的校园欺凌,更须借助法治的力量。由于校园欺凌者多为未成年人,如何在保护未成年人和打击未成年人犯罪之间寻找平衡,需要立法机关的努力。

     

        (《新京报》5.11)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