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那么,人类对人工智能存在一些什么样的误解呢?
误区1 人类不能发明出和人类智力相当的AI
在某些领域,如国际象棋、围棋、股市交易以及人机对话等,我们已经发明出与人脑匹敌的AI(人工智能机器人)。电脑和驱动它们的运算法则只会变得更好,电脑精通几乎任何人类能力范围内的事只是时间问题。
美国纽约大学心理学家盖瑞·马库斯曾说过,我们的大脑是“生物学意义的机器”,我们存在于现实世界里,就要遵循基本的物理法则,人脑没有东西是不可知的。
误区2 人工智能将会有意识
微软创始人之一的保罗·艾伦认为,我们还未达到人工通用智能水平,机器不能够像人类一样执行任何需要智力的任务,因为我们缺乏关于意识的科学理论。
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认知机器人研究者穆雷·沙纳罕指出,我们应该避免混淆“认知”和“意识”这两种概念。“探究意识确实是一门迷人且重要的课题,但意识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并不是必要的。”我们最终可能会制造出极其聪明的AI,但它不能通过主观的自我意识去感受这个世界,它的自我认识不会比一块石头更多。
误区3 超级人工智能会很友好
哲学家康德认为,智能与道德密不可分。神经学家David Chalmers在他的论文《非凡的哲学分析》中吸取了康德的这个观点,并将其运用于人工智能的提升理论中。据此理论,AI就会因智力爆发性增长出现道德感急剧升高的状况。但是,这个观点其实是站不住脚的。比如智力和道德感之间的关系在人类中貌似就不存在。
误区4 未来的AI和科幻小说里的AI是相同的
科幻作品被作家和未来主义者们用来预测美好的将来,但ASI(超级人工智能机器人)所带来的图景可能完全不是一回事。
科幻作品考虑到我们人类是弱小的,大多数AI被设定得与人类很类似。但即使是在人类中,也存在着多种类型的心智模式。你和你的邻居就是不同的。但人与人之间的心智区别同其他可能存在的心智形式相比,其实是微不足道的。而与人类本性不同的AI,不会让我们知道并预测它们确切的本性和形式。甚至有科学家预测,没有意识、喜乐或仇恨的AI,可能会为一个很无趣的目标毫无阻力地消灭人类。
误区5 AI会抢走我们所有的工作
人工智能把我们大部分的工作自动化。专家预测,将来美国有一半的工作将被自动化所取代。在未来的几十年里,AI还将抹杀许多工作职位,但这并非不是好事,例如,自动驾驶汽车将取代卡车司机,这样可以节约运输成本,使货物的价格更便宜。而省下的钱又可购买其它的商品和服务。这会为人类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最理想的情况是,无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都从劳役中解放了出来。
(《羊城晚报》4.23 Bonn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