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4月28日 星期四

    公共自行车:便民要过三道坎

    《 文摘报 》( 2016年04月28日   02 版)

      北京市交通委日前公布数据:截至2015年底,北京全市已建成包含1730个网点、5万辆自行车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累计办卡55万多张,日均骑行人数超过15万人次。

      “现在国内有100多个城市都建设了公共自行车系统。”多年来跟踪研究公共自行车的同济大学教授潘海啸介绍说。但是,普及公共自行车服务在带给市民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三大难题:合理调度难,维修成本高,停车点选址难。甚至有人质疑这是“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

      站点的规划、布局、查询等等,对于公共自行车来说,充其量只能算是刚刚入门的“摸底测验”。而一套公共自行车系统一旦正式运转起来,随着用户的不断增加,各种考验才真正开始层出不穷。

      所有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都绕不开一个“调度”问题:不能让一些服务点“车满为患”,导致别人无法还车;更不能让一些服务点唱“空城计”,无车可租。而单是一个调度运输车的选用问题,就体现了各个运营单位需要因地制宜的不同考量——同样是在北京市,通州区选用了能一次性运送20辆自行车的电动汽车来应对早晚高峰相对集中的人流;东城区则选择了虽然每次只能运送7、8辆自行车,但是自身车身窄小、可以在老城区相对狭窄的道路上灵活穿梭的电动三轮车。

      在杭州、太原、株洲、北京等公共自行车出行人口较多的地方,每辆自行车的使用率也是居高不下。加之作为“公共物品”,人们在骑行时往往不会很爱护,在这种情况下,车辆以及服务站点的设备的损耗也是相当惊人。“去年,我们光修车的费用就花了170多万。”北京市通州区公共自行车服务中心主任郭峰说。而一度以“株洲模式”名扬全国的株洲公共自行车,也曾经在2014年因为设备破损严重,遭遇过连续4个月考核不达标。

      最近,广西南宁出现一条新闻:“南宁一些沿街商铺店主投诉说,建好的第三期公共自行车点影响了铺面的生意,要求拆除。”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太原市公共自行车服务有限公司经理赵永旺认为,公共自行车的起步,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保障,“前些年政府做道路规划的时候,根本不会考虑要不要修自行车道,但现在太原新的道路规划里面都会有自行车道”。郭峰和赵永旺有同样的感受:“机关单位、路政、街道、商铺、社区……几乎每个环节都可能跟公共自行车沾边。如果单纯让企业来搞,没有政府支持,根本搞不定。”

      “专业公司提供服务,政府出钱来购买服务,这种模式比较能发挥各方面的优势。”潘海啸教授认为,公共自行车本来就该是公益项目,让企业去盈利是违背初衷的,做公益也应保证企业能生存下去。北京市于2012年重新启动公共自行车服务之时,也是采取了政府主导模式。

      (《新华每日电讯》4.21 王学良 肖雨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