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4月21日 星期四

    教育改革:让积累取代断裂

    《 文摘报 》( 2016年04月21日   06 版)

      无论是在中学还是在高校,文化沉淀是一份珍贵的、无法以改新取代的遗产,是需要细心呵护和发扬光大的。

      已故北大教授杨人楩先生多年前写过批评民国教育的文章。他提到,一些学校喜好弃旧改新的时尚,热衷于更名和改制,以至于为油漆新名称,做学校招牌的厚木板不得不多次被刨去旧名称,最后变得越来越薄,不成体统。由此可见,我们轻易丢弃传统、热衷争奇斗艳、受制于媚俗价值取向的形式主义毛病并不是晚近的习惯,而是长久的积弊和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非常单边取向地崇尚英美文化,也是民国的文化心理遗产之一。这些对我们的文化教育建设和多元地吸收外国先进经验是有害的。

      在教育和其他各个领域,频繁“改制更名”或者不间断地设立高远新目标,从来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往往会有伤筋动骨的人事和学科调整。发展,尤其是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成长,需要慢,需要无声的沉淀和悄然的滋生,需要“不折腾”的态度和文化心理。

      从1949年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尽管有很多坎坷和失误,我们还是在多元学习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逐渐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传统,其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强调独立自主和团队合作精神。

      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奖曾经掀起过一阵波澜。最近去世的宋文骢院士是歼十总设计师,是举世公认的中国航空工业的“一代宗师”。这些以及无数相似的成就都在提醒我们:疑问新中国教育为何没有培养出大师级学者,可能完全是一个伪问题。我们更不能基于这样的疑问,不分良莠地抛弃新中国成立以来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传统。

      (《北京青年报》4.17 彭小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