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的生产离不开光、温、水等气象要素,气候条件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决定性因素,气候变化是影响粮食生产的关键要素。气候变化主要通过改变农作物的种植范围、生长季长度、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等途径影响粮食生产。
研究表明,温度升高将使得世界上中高纬度地区的农作物潜在适宜种植范围扩大,潜在生长季延长,同时有利于中高纬度地区粮食单产增加,但不利于低纬度地区粮食单产的增加。
最近,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汤秋鸿研究小组,系统评估了未来百年气候变化对中国玉米、小麦、水稻和大豆等主要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他们的评估采用了五个全球气候模型和四个农作物模型,共计20种组合预测的结果。这些气候模型和农作物模型均来自全球知名的研究机构。
总体来说,在当前粮食主产区,未来气候变化将导致玉米、小麦、大豆和水稻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产,并且随着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增加,减产幅度也逐渐增加。其主要原因是未来温度增加使得农作物呼吸作用增强,加速营养物质的消耗,不利于农作物增产。
但是,未来气候变暖对粮食生产也有利好的一面,主要表现为在目前不适宜农作物种植的高纬度和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变暖使得这些地区的农业热量资源增加,从而成为适宜农作物种植区。
(《北京日报》4.13 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