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4月21日 星期四

    那人 那猫 那盏灯

    《 文摘报 》( 2016年04月21日   05 版)

      ■王幼民

      每月例行三次从南到北穿越大半个北京,目的地是成府路边的万圣书园。不仅去淘收经典版籍、时令本册,邂逅蠹虫书友,更为在那儿享受一份沁人心脾的宁静和纯净。

      踏进万圣书园,各类书籍铺天盖地“奔涌”而来——桌子上摊着书,台子上摞着书,架子上排着书,柜格上插着书……8万册书整列杂陈,错落出意念中的“奢侈”。

      在这里挑书,省心。评论家梁文道先生评价万圣书园:“你不想看到的书,这里一本也没有,而你想要的书,这里大部分都有。”

      进门向左是两张硕大的书桌,密密麻麻摆满了带着油墨香的新书。一张社科类,另一张学术类,来客可择桌巡看自取所需。

      我常常漫步于装帧精美的本册之间,犹若面对一位位先贤大师,或驻足翻阅当场拜谒,或请回家去彻夜长谈……印象中,几年来刻意寻找的书基本都是在万圣书园搞定的。书店墙上,一条标语赫然在目:“是谁传下这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每当淘到心仪的书,在墨香里解惑彻悟豁然开朗之时,就能深切感受到黄昏里亮起的那盏“灯”对生活乃至生命的重要。

      万圣书园的工作人员也似乎与别家不同。最早见到那些忙碌的身影,误认为是附近高校到这里勤工俭学的学生——身着印着万圣书园LOGO的簇新T恤衫,一脸稚嫩却极为认真,干起活来任劳任怨绝不懈怠,对顾客一律以老师相称。

      记得有一次,为了找一本书,又是查库存,又是支起梯子到架子上翻找,一个瘦瘦的小后生整整忙碌了40多分钟。而当最终找到书的时候,我发现并不是自己要的那个版本。那满头是汗的小后生并无半点沮丧抱怨,将书复位便去忙其他事了。

      中华书局出版了一套装帧精美的“中华生活经典”丛书。一看不错,我就将该系列的《文房四谱》等八九种悉数买下。两个月之后,该系列又到了几本新书。由于记不清原来买过哪些,生怕买重,我看着新书努力回忆,身后响起一个柔暖的声音:“老师,只有这本《宅经》您上次买过,其他都是新上桌的。”见我惊讶,她解释说上回我挑这套书时,自己刚好在旁边上书。书园顾客如织,能把某一位顾客的某一次购买记得这样清晰,不用心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

      又一次我买好一摞书,请收银女孩帮我用纸绳捆扎好。她很是熟练,报纸外面一裹,绳子上下翻飞“井”字捆绑,没一会儿就将书扎好了。我上手一拎,感觉绳子有些松,就打趣说:“我要拎着书换三次车,穿越半个城,这书捆得能保证不散吗?”女孩有些不好意思,“我刚来,技术还要提高,不敢使劲扎是怕绳子……把那些书宝宝给勒疼了!”噢,她说的是“书宝宝”。

      结账时,不知从哪儿转出一只黑猫,慢悠悠地卧在我和收银员中间的高台上。那猫不惊不闹,眯起眼睛,露出一副享受的神态。那些人,那只猫,都让书园有了家的感觉。

      (《北京日报》3.1)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