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个慢性病本,异地就医的门诊费用就能报销;没北京户口,可以靠“解决两地分居”落户……在我们身边,有一些惠民政策,它们能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却往往不为人知,全靠熟人私下透话,口口相传,最终成了深闺里的“隐藏政策”。
公事变成私事
刘芸夫妇从山东老家来北京帮闺女带孩子已一年多,由于脑血管疾病,二老常年服用阿司匹林等扩张血管的药物,到了北京,看病麻烦还要自费。为此,两位老人来京前提前跑了好几趟医院,想多攒些药。
就在出发前,刘芸同事偷偷传授了一条妙计——去找人办一个“慢性病本”,将来在北京看门诊也能报销一部分。老同事说,大院里已经有5个去外地孩子家的老同事都办了,“关系好的私下里告诉一声,别多外传”。
刘芸赶紧谢了老同事,和老伴一起去医院开证明,没想到这“慢性病本”并不好到手。血管病不算慢性病,但是心脏病算,可老伴安了起搏器,医生就不给开证明了。一年多来,刘芸身边有“慢性病本”的老人更多了,只不过这标准让她摸不到头脑:“我们曾经咨询过医保办,申请异地医保报销需要哪些材料,报销范围都是哪些。工作人员从来没告诉我们还有这个政策。这样的好政策都靠熟人私下里透话,硬是把公办的事变成拉私活。”
解决京户 最难一环是懂政策
“听说了吗,小武通过咱们单位给他老婆解决了户口。人家走的还是正经路子,多牛。”听到食堂里同事们的对话,陈硕(化名)的血压瞬间升高了“20毫米汞柱”。
“小武”来单位工作只有3年光景,怎么能解决老婆的户口?“老员工”陈硕百思不得其解,思来想去,决定主动问“小武”。“这个不难啊,你去人事那里说一下,写一份申请书,让领导签字,准备各种证明就行了。”得来的回答让陈硕惊讶不已,“小武”口中的申请书让他哭笑不得——一份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的申请书。
原来,早在1991年,原国家人事部于发布《关于国务院各部门从京外调入干部审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提到“解决干部夫妻两地分居从京外地区调入干部”。“说白了,户口不是单位给解决的,是单位帮我们申请,按照国家规定,由北京市相关部门授予的。”搞明白了逻辑关系,陈硕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单位不能解决员工的户口,却能解决员工配偶的户口。至于解决户口前,陈硕夫妇并未“两地分居”,这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老婆档案确实不在北京,这也算‘分居’吧,实际上现在这年代,能有几个申请者真两地?”
上述规定中,“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的条件很多,如配偶一方为北京市户口,持有中级职称,双方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等,陈硕研究一番,发现想要拿到一个户口并不难:“去派出所办准迁入的时候,真是五味杂陈,原来我心目中那么难的事,只用几分钟就搞定了。”
(《北京晚报》4.13 周明杰 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