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今年的主题为“应对糖尿病”。世界卫生组织6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糖尿病成年人患者近40年内增加了3倍,其中多数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全球18岁以上人群中,1980年糖尿病患者为1.08亿人,2014年增加至4.22亿人,占全球总人口的8.5%。中国成年人患糖尿病率接近10%。
糖尿病也被称为富贵病,为何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会成为糖尿病的重灾区,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现有的答案是:一是人类演化的基因所致,二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密歇根大学人类遗传学家詹姆斯·尼尔提出“节俭基因”(调节胰岛素分泌的基因)的假说,现在已得到较广泛的认同,即由于节俭基因仍在发挥作用,当大量高营养食物进入人体后得不到及时消耗,造成能量过剩,导致了糖尿病等一系列富贵病的发生。
换言之,穷人乍富或经济有起色后反而容易得富贵病可以理解为,当一个人长期和极度饥饿之后,如饿了三五天后,面对一桌美食,可以全盘吞下,后果是如果不胃穿孔大出血而死,就是胃肠极端不舒服和疼痛。
中国经济腾飞,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为动物性高脂高蛋白食品摄入较多,但运动却不足,因而难以消耗摄入的过多能量,从而产生肥胖、超重和胰岛素耐受,诱发糖尿病。
这显然是经济发展后,传播健康行为的知识尚未跟上而造成的。发达国家也经历过这种阶段,如西北欧国家,有了几十年的摸索和健康教育,糖尿病发病率目前才得到控制。
因此,无论是贫困还是富裕,养成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培养良好的行为方式才有可能矫正富贵病因子遗传下去。
(《北京青年报》4.11 张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