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4月16日 星期六

    他的铜雕瘦成一道闪电

    《 文摘报 》( 2016年04月16日   06 版)
    《行走的人I》
    《安妮特》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是谁?

     

        2010年2月3日,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中上拍的一件贾科梅蒂的雕塑作品《行走的人I》,以6500万英镑的天价成交,刷新了毕加索《拿烟斗的男孩》曾创下的1.042亿美元的单件艺术品拍卖纪录。很多人都是从那一刻起认识了这位并不熟识的艺术大师。

     

        五年后的2015年5月11日,贾科梅蒂的《指示者》铜雕以1.41亿美元再次刷新了自己4年前创造的艺术家个人世界拍卖纪录。能够在艺术品市场普遍低迷的现况下再创辉煌,他铸造的那些“瘦成一道闪电”的铜人究竟有何魔力?

     

        决定性的转型

     

        贾科梅蒂拥有良好艺术底蕴家学和科班出身的完美结合。在短暂就读于日内瓦工艺美院之后,他游学前往意大利临习丁托列托和乔托的画作,后又到巴黎师从曾担任罗丹助手和学生的埃米尔·布德尔苦学三年雕塑。也就是在那时,他接触到了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并在很短时间内成为超现实主义首屈一指的雕塑家。

     

        不过,仅在五年之后,他就毅然决然脱离了超现实主义风格。对比展览中大量与毕加索风格类似的早期超现实主义作品和晚期纤瘦的代表风格,他的转型无比正确。如果沿着超现实主义往下进行,他从艺术到拍卖价格或许都永远无法超越毕加索了。

     

        “再现所见”的艺术

     

        当他1946年迎娶了夫人安妮特之后,他雕塑作品的尺寸逐日增长,但随着雕塑尺寸的增大,作品却越发纤细了。他曾这样解释说:“我缩小雕塑尺寸,是为了还原我看一个人时的真实距离。一个女孩在15米以外的地方,看起来远没有80厘米高,也就是十多厘米而已。另外,为了把握整体而不沉溺于细节,我需要使自己在创作中保持距离。但细节依然干扰着我……所以,我退得越来越远,直到对象几近消失。”

     

        然而,贾科梅蒂为妻子安妮特所做造像不仅能直观地感受到他标志性的纤细与粗糙风格,那些带着明显手指塑形捏痕的作品毫无疑问展示了贾科梅蒂研习古典主义绘画及雕塑的基本功。值得注意的是,他并未将挚爱的脸雕得像刀锋一般,即便被他微缩并“修剪去空间的脂肪”的消瘦全身像也有着唯美的S型曲线。贾科梅蒂认为,他雕塑成品的效果“代表着当他看到女人时最直观的感受”。那张清秀优雅的面容,甚至比她夫人本人的照片还要动人。贾科梅蒂一生追求“再现某人并非再现所知,而是再现所见”,他最终做到了。

     

        人类脆弱有如这些纤细铜雕

     

        “我创作并非是为了做出漂亮的油画或者雕塑。艺术仅是一种眼前所见的方式,不论我看见什么,它们总能使我感到惊奇,难以捉摸,我不能确认自己究竟看到了什么,所以我必须以最简单的形式复制它们,以便真正揭示我的所见。”贾科梅蒂说。

     

        的确,经历了整个二战时期的他,眼中所见的一切景象都再也无法单纯。贾科梅蒂的艺术有一种带着强烈孤独感的深邃,虽单薄却耐人寻味。你从他的雕塑中解读不到米开朗基罗作品中的力量感与虔诚的信仰,感受不到贝尔尼尼作品中那带有着肌肤触摸质感的、散发着肉欲的极致肌理生命力,又有别于罗丹雕塑中那注入了爱恨情仇的肆意的情感释放。站在贾科梅蒂的雕塑前,最直观的感触不是痛苦,而是脆弱。他表达孤独与脆弱的方式便是眼前那些如解剖透视般瘦骨嶙峋、摇摇欲坠的雕塑。

     

        即便如此,正如他《行走的人I》所表现的一样,尽管“瘦成一道闪电”,依旧坚定地大踏步前行。虽然他大多数骨瘦如柴的作品都被理解为表现强烈的反战情结,但人类貌似不堪一击的脆弱背后,却蕴含一份坚持和希望。

     

        (《北京青年报》4.8 王加)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