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4月12日 星期二

    人工造林要因地制宜

    《 文摘报 》( 2016年04月12日   01 版)

        国家林业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中国共完成人工造林4.5亿亩,是全球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如果按照一亩地可种80棵杨树计算,中国在过去5年平均每天种下了近2000万棵杨树。 

        “植树造林的本意是改善生态环境,但在一些区域这个目标并没有实现。”中科院植物所专家杨斧说,最主要的原因是植树造林过程中没有做到“适地适树”。为提高木材产量,“三北”地区的人工林多是生长速度快的欧洲山杨(树),“但这种树的水分消耗比其他树种大,会使得本就干旱的地区更缺水。”

        这种情况还存在于城乡绿化中。“很多城市选择绿化树种的第一原则是美观,而不是树种本身是否适合本地种植。”江苏连云港市林业局某林业站站长王圳说。以连云港为例,该地用于城市绿化的树种主要是香樟树。该树原生于南方及西南地区,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性弱。“把这种喜温的南方树种移植到北方寒冷地区种植,根本不行。”王圳说,仅2015年冬天,连云港就有三分之一的香樟树被冻死,“一棵香樟树的引进成本高达几千元,都打水漂了。” 

        一些东北的城市也都在绿化中引进这类南方树种。“这已经是普遍现象,很多城市的外来树种占人工林比例都在30%~40%之间,高的能达到80%。” 

        杨斧见过的更为极端的做法是,某些地区为了完成上面下达的植树造林任务,硬是在草原上挖坑种树。 

        “随意引进外来树种可能会导致植物入侵,甚至可能对本地生态系统带来灾难,必须慎重。”王圳说。

        在国家林业局专家沈孝辉看来,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如果植树造林过分追求规模效益就极易导致单一树种聚集,“单一树种种起来方便,成本也低,但会加剧病虫害传播,尤其会降低林地的水源涵养功能。因为林地要想发挥水土保持功能,就需要有一个不同树种组成的生态体系,单一树种的林地根本不可能实现这一点,反而可能会让情况更糟。”

        他曾到西双版纳考察过,当地原本以热带雨林植被为主,但为了发展经济全部砍掉种上了人工橡胶林,“即使忽略橡胶林不适合该地种植的事实,这种大面积的单一树种种植也会给当地生态系统带来负面影响。”

        “如果不改变现在的造林模式,植树造林有可能是好心办坏事。”一位林业专家表示,政府应该摒弃“只看数量、不看质量”的造林思维,更关注造林的生态成效。 

        (《瞭望东方周刊》2016年第13期 王元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