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4月12日 星期二

    “来自火星”的建筑师

    《 文摘报 》( 2016年04月12日   03 版)
    扎哈·哈迪德

        在亲近的人看来,同著名的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女士打交道,就像对付一座随时可能爆发的活火山。面对任何要求她做一点妥协的客户,都像块又臭又硬的石头。面对质疑,哈迪德的回答犀利:“如果你旁边有一堆屎,你也会去效仿它,就因为你想跟它和谐?”

        3月31日,这座“随时可能爆发的活火山”静悄悄地熄灭了。65岁的哈迪德因心脏病突发在美国迈阿密一家医院去世。

        与中国的情缘

        2个月前,哈迪德成为首位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师学院金牌的女建筑师。当时,英国建筑师彼得·库克说:“我们文化中的谨慎、谦虚和稳重在她身上很难找到,她是温和的对立面。这让一些建筑师感到不舒服,也许他们暗自嫉妒她无可挑剔的才华。”

        她在这个地球上留下的痕迹很多,尤其在中国。无处不在的柔和曲线层层勾连,让北京东二环的银河SOHO看起来层次丰富撩人,像流水般横冲直撞的斜坡汇聚起来,却有种出人意料的稳定感。

        坐落在珠江畔的广州歌剧院宛如两块被江水冲刷过的灵石,流动感的玻璃结构让光涌入,数千盏灯亮起时又如星河般壮丽。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则被设计成了一朵朵绽放的芙蓉花,曲颈天歌。

        “中国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哈迪德说。当保守的英国社会批评哈迪德的作品不切实际、放纵、轻率时,中国成了这个从不让步的女人大展拳脚的最好市场。在她看来,这个国家的民众拥有足够的建筑热情,对新鲜事物异常包容又独具欣赏眼光。

        沉寂多年的“火山”

        “我不是个浪漫主义者,但只要是和水有关,我一定会产生共鸣。”哈迪德说。在她的记忆中,无论是开罗还是巴格达,那里的城市总有一条宁静的河流。说起故乡,这个高傲尖锐的女人难得地表现出一丝惆怅。她一生没有结婚生子,在某种程度上,那个年少时远离的故乡是她精神世界的唯一救赎。

        哈迪德出生于伊拉克巴格达一个富裕显赫的家庭。她的父母和巴格达许多上层社会家庭一样,将女儿送到天主教学校读书。哈迪德立下从事建筑事业的理想是在11岁的时候。她父亲一个世交的儿子是名出色的建筑师,此人对年幼的哈迪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此,哈迪德闯入了一个男性主导的行业。她始终相信,1994年在威尔士卡迪夫湾歌剧院设计方案竞标中折戟,是自己人生最大的转折点。

        当时,这个女建筑师已年过不惑,还蜗居在一所学校的空房间里做着“纸上建筑师”。她费了大力气在这个项目中得了第一,满心期待一举成名天下知,她的努力却在当地人的强烈反对中付诸东流。当时的舆论是,没有人愿意让一个口音浓重、深色皮肤的移民做这件大事。

        “我不会再让这种事发生了。”哈迪德发誓。这座坚硬的火山终于爆发:美国军队让伊拉克最高的标志性建筑轰然倒地时,她在世界各地建起了高大和宏伟的建筑。

        “我不是个女建筑师”

        不同于性格的强硬,她的建筑风格显得极其柔和。水波般柔和的曲线,是哈迪德作品中最引人瞩目的特质。标志性的白色波浪形轮廓,让伦敦蛇形萨克勒画廊像一位“高雅亲切、曲线优美的女士,充满了呼之欲出的女性气质”。

        但哈迪德并不愿意接受“曲线女王”这个美誉,理由是“我是个建筑师,不是个女建筑师”。她讨厌被称为女建筑师,这令她感觉“就像男人们拍拍我的头,居高临下地说,作为一个女孩你已经很不错了”。

        2013年,哈迪德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设计的主场馆,被日本设计师群起而攻之,说它“像一个随时等待沉入太平洋的大乌龟”,这个方案很快被否决。对此,哈迪德毫不客气地反驳说,后来负责的日本设计师抄袭了她的创意,对方是勾结政府撤销她项目的“伪君子”。

        在后来的一次采访中,哈迪德将当时的感受形容为“局外人”,罪魁祸首是她身份中的“三座大山”——女人、外国人和挑战传统者。她相信有一个世界,“女人无论多成功都无法走进去”。

        在伦敦,就算成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20多年来首位女性获奖者,即便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自将她封为爵士,哈迪德仍然觉得自己“被视为火星人”。

        生硬率直的说话风格,让哈迪德在保守的英国社会并不受欢迎。但在熟悉的人看来,这座火山一旦爆发,喷薄而出的不仅是战斗的怒火,还有深藏的爱意。

        哈迪德从不吝于表露自己的感情,无论是好是坏。她有许多亲密的朋友,与下属关系温暖友好,经常称呼员工“孩子们”,像母亲一样鼓励他们。当许多顶尖建筑师理性到被认为变得像机器人的时候,哈迪德坦白直率和无所畏惧地表达情绪,令很多人认为她“像个真正的人”。

        (《中国青年报》4.6 高珮莙)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