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4月05日 星期二

    敢于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 文摘报 》( 2016年04月05日   08 版)

        人生是马拉松,“输在起跑线”并不可怕,可怕的反而是“赢在起跑线”的傻跑。家长的虚荣是孩子急功近利的起跑线,越跑离心理终点越远……

      在中国,蛊惑人心的“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搅得应试教育风生水起,喊了多少年就毒害了多少孩子。但“让孩子敢于输在起跑线”对许多家长来说又如惊雷,想也不敢想!

      可我们“俗”一点,看看身边,有几个傲视群雄者不曾输在起跑线?又有几个赢在起跑线的不是销声匿迹就是鼻青脸肿?说到底,家长的虚荣是孩子急功近利的起跑线,越跑离心理终点越远……

        起跑线上需要挫折教育

      许多家长认为,吃苦是一笔财富,让孩子在起跑线上拼搏、吃苦,有什么不好?

      先说“吃苦”等不等于“挫折”?显然,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孩子需要吃苦教育,更需要挫折教育。所谓“更需要”是因为现在的家长忽略了孩子的挫折教育,甚至以为可以用吃苦教育来代替挫折教育。事实上,不但挫折教育不可替代,而且在起跑线上,我们就要开始不断地冲撞孩子的抗挫力。

      某天,儿子从学校回来,气急败坏地要我教他下国际象棋,说是班里比赛,他输惨了,还输给成绩最差的美国孩子。我说:“要赢就得靠自己。输不起就不要赢。再说,一个人不可能样样都赢,输得起也是一种本事。而且我也不会下国际象棋。”儿子很吃惊地看我一眼……

      后来,我也没再问国际象棋的事。孩子太顺利,只要做的,都出人头地,输一输,挫挫锐气,也没啥不好。

      要家长在玩游戏时无情地打败孩子,确实有点情何以堪。可是,道是有情却无情;孩子必须在同龄人中无情地完成社会化;因此,在起跑线上就不能让孩子太一帆风顺,应该让孩子适当遭受挫折,而且挫折教育要随着孩子身心的成熟逐渐增强,这样孩子才能知耻后勇,愈挫愈强。今天的孩子并不缺乏聪明和智慧,他们缺的是尝试失败的权利。

      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中,“让孩子敢于输在起跑线”,首先要让孩子明白: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360行行行出状元。一个人不可能时时赢,处处赢,事事赢。其次,要让孩子懂得,承认失败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输得起,才能赢得起。

        “赢在起跑线”的后坐杀伤力

      如果我们把应试教育的“不输在起跑线”和孩子的“想象力、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看作两个相互作用的事物,虽然根据动量守恒的原理,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等的,但由于起跑线上孩子的“想象力、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尚处于幼芽状态,一丝后坐力就可能使其荡然无存,更何况摧枯拉朽的反作用力?!

      为了不输在起跑线,我们已把能压弯一个民族脊梁的高考压力延伸到了小考,为了不输在起跑线,满脸童真童趣的幼儿园小朋友已被推上高考的起跑线……

      德国在宪法中明文规定:不允许对学龄前儿童(一般指6岁)实施学科教育。美国虽然没有类似的法律规定,但美国文化也不接受对上小学前的孩子进行学科知识的早教。

      美国4岁的孩子不懂也不学1+1=?他们根本不忧心学科早教的谁输谁赢,整天都在游戏中培养想象力、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独立性、情绪控制、社交能力、团队精神等等。

      父母并不是不让孩子尝试失败,而是要避免成人社会过早地用学科知识,用应试教育去“侵略”孩子的世界。故此,父母需要“拿得起”,孩子才能“放得下”。父母要扛得起责任,孩子才能放得下胜负心。只有让孩子心安理得地输在知识填鸭的起跑线上,我们才能从容不迫地在起跑线上“赢”得孩子终身受益的核心素质。

        讲输赢或重玩乐

      美国孩子五六岁就开始“玩”足球。所谓“玩”不是自个在马路踢野球,而是请教练、搞训练、打比赛,这种“玩”法。

      社区每年都根据孩子的年龄组织不同级别的比赛,年纪小些的,甚至是男女混合队。教练大多是因为孩子要踢球顺便兼任的,没几个真会踢球。

      在国内,我从小学到大学都踢校队。妻儿朋友怂恿我当教练,我总是推辞,因为美国家长和教练只让孩子在踢球中玩乐,根本不在乎输赢。

      1995年,因教练短缺,可能影响到儿子踢球,才不得不当了一回助理教练。主教练啥也不会,孩子们不认真训练,整天嬉戏、打闹。某日,我叫主教练踢一球到空中,孩子们全都停了下来,我静待落球,突然飞身而起踢了一脚不太完美的“倒挂金钩”,人人瞠目结舌,包括主教练。这一脚踢出了权威,我趁势来一通“要赢球”的演讲。主教练顺势“让贤”去当勤杂,给孩子们送喝的、递吃的……

      我“夺”了训练权和比赛权:按孩子的不同特点,确定位置,各练其技、各司其职。两个最差的队员,只有在我们赢3个球以上时,才让她们上场踢“前锋”——远离自家球门,爱干啥干啥。

      一个月下来,我们赢了所有比赛,大家都认为准拿赛季冠军。但我也感觉四周有暗流涌动,不过赢球是硬道理,我就不讲理了。后来,我到德国出差,主教练“复辟”,球队输得一塌糊涂。

      儿子颇感困惑。我说:美国孩子踢球是为了玩乐,而不是赢球。怎样才有乐子?进球!怎么才能进球?踢前锋!于是,孩子们轮流打前锋,甚至为了进球,人人不司其职,一窝蜂跟着球乱跑……想不输都难!

      美国人真不在乎输赢吗?美国到高中才有校际间足球赛。想进校队的孩子都得参加“淘汰竞争”。换言之,开放“起跑线”,然后在“终点线”上判定你能否进队。

      正所谓“儿童的天堂”“青年的战场”,不是不要输赢,而是美国人没有“赢在起跑线”的观念,在孩子心智尚未成熟时,由成人主导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都极力呵护孩子的童真童趣;待孩子身心相对成熟后,才强化竞争。

        起跑领先的优势何时消失

      “领跑”是田径比赛的术语,对领跑者来说,是一种自杀性战术安排,是为他人出成绩作铺垫。领跑就是“义工”的代名词。

      如果领跑者是为那些躲在后面的人作出牺牲;那么,要赢在终点,就要敢于输在起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孩子在PISA,国际奥赛中都干着看似风光无限的“领跑”,实则是“为他人做嫁衣”的“标杆”——为后面的跟跑者提供战略战术的参数。当别人呼啦啦地向终点冲刺时,风光不再的领跑者只有望“背”兴叹的份儿……君不见,原来领跑的中国学生,到美国大学后,普遍感觉因后继乏力而落后于原来跟跑的美国学生……

      也就是说,人生是马拉松,“输在起跑线”并不可怕,可怕的反而是“赢在起跑线”的傻跑。

      我儿子初中就学高中数学,似乎风光无限。但有一天,他自言自语地感叹:“其实,并不是我们中国孩子比美国孩子聪明,而是我们比他们学得多、学得早……”

      我们许多家长有意无意地把“早学”“多学”当成了“早慧”。其实,“起跑领先”不过是叫孩子在裁判的枪声未响之前“偷跑”罢了,却被当作超常儿童日夜超负荷运转。

        把失败的权利还给孩子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失败!可怕的是,老师和家长把孩子的失败看成耻辱。如果“成功”可建立孩子自信心,那么“失败”也可以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需要输在起跑线!

      把失败的权利还给孩子!更何况,“输在起跑线”就是失败吗?“赢在起跑线” 就能“赢在终点线”吗?在起点线上,中国孩子年年横刀立马于国际奥数;但终点线呢?有“诺贝尔数学奖”之称的“The Fields Medal”,中国高校至今无人问鼎。

      孩子们,输在起跑线又何妨?!

      (《中国青年报》3.30 黄全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