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3月31日 星期四

    有解构,更应有反思

    《 文摘报 》( 2016年03月31日   06 版)

        王明珂,著名学者,历史人类学家。多年来从事对华夏及其边缘人群的历史与人类学探索。代表作有《华夏边缘》一书。

        王明珂的族群研究之所以给人造成“脑震荡”,原因就在于他破除了很多僵化的认知和刻板的学术方法。跟一些胸怀壮志、时刻不忘在著作中追求所谓典范的学者不同,他似乎并不那么在乎典范,他不是为了追求典范而做学问,而是因为发现真真切切的问题。

        王明珂在田野中拍摄过一张照片:画面主体是羌人用石头建造的房子,左下角有一根与“土著社会”格格不入的电线杆。很多次他看到这张照片时,都有裁掉电线杆的冲动。为什么田野调查时学者往往会忽略林志颖的海报、可口可乐瓶?为什么会有裁掉照片上电线杆的冲动?因为这些东西及其象征不符合我们的知识理性。为什么我们看到教授子弟拉小提琴时觉得很自然,看到普通工人弹钢琴就觉得别扭?原因很简单——源于我们自身根深蒂固的偏见,更可怕的是,这种偏见我们很多时候没有觉察,反倒觉得理所当然。

        “解构”和“反思”,是王明珂学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但他完全不满足于“解构”,他追求的是“反思”。他说,解构的对象是他人,解构别人的族群认同,解构他族的历史和信仰,只是学术研究的一部分;而且,如果停留于解构的层面,那肯定是非常危险且不负责任的。而反思呢,针对和要求的是我们自己,反思我们的知识理性,反思我们的认知偏见。

        (《北京青年报》3.29 饶佳荣)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