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社会的整体发展主轴,跟中国人习惯的不太一样,并非垂直上下,而是水平均衡分散。德国的城市,除了少数如法兰克福、汉堡外,基本上没什么高楼。作为下萨克森州首府的汉诺威,整座城市只有一栋超过20层楼的大楼。
放眼四海,若以各国通行标准来衡量,德国也没有什么真正的“大城市”。别说没有东京、上海那种规模的城市,就连和台北市人口一样多的城市,都没有几个。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从社会价值上、从政策安排上,德国都一向反对集中、努力防止集中。
所以,德国能够避免所有现代都会都遇到的房地产飙涨的问题。德国能够严格推行以高税率遏阻炒作房价的政策,还能明确地以法律禁止、惩罚刻意哄抬地价房价转手销售的行为。这些做法的关键基础,就在于先阻止城市过度集中的发展,如此就不会有城市土地资源求过于供的情况。
同样的原理,也运用在教育资源的利用上。集中凸显部分“名校”,必然意味着“名校”学位求过于供,也就必然炒高了名校及其学位的价值,逼着许多人愿意付愈来愈高的代价,拼命挤进“名校”。
从德国的教育理念来看,挤“名校”和抢城市地段一样,都造成双重浪费──将过多的资源耗费在争取“名校”和城市商业土地,另一方面,使得其他非名校学位、非精华地段土地无法获得充分利用与均衡发展。而均衡、分散的好处,远远超过不均、集中。
(《南方周末》3.10 杨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