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3月26日 星期六

    宫廷画师和宫廷画

    《 文摘报 》( 2016年03月26日   06 版)
    李挺梁的指头画
    郎世宁的八骏图

        宫廷画作为一个独特的画派在中国已经出现近千年,随着清朝的灭亡,宫廷画师以及宫廷画的技法也流落民间。

     

        最后的宫廷画师

     

        1924年11月,已经退位的溥仪被迫离开紫禁城,和他一起出宫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十名宫女、太监和随从,这其中有一名70多岁的老人。他一路走一路回望高高的宫墙,目光悲凉,这是他呆了大半辈子的地方。

     

        这位老人就是清朝最后一代宫廷画师李挺梁。他1873年丁丑科进士入宫,才21岁就成为宫廷画师,一度掌管如意馆,历经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在宫里服务皇家51年。关于他的史料很少,他的一生浓缩成《中国美术家大辞典》中的两行字:“李挺梁,字云轩,清代画家,京师人,擅长指头画。”

     

        指头画据说是李挺梁的独门绝技,用手指蘸上墨水颜料作画,这并非宫廷画技法,应是他闲暇时自娱自乐的玩意儿。李挺梁的第四代传人王伟保留的李挺梁仅存于世的一张画就是指头画,很小的一幅,画在一个类似钱夹的袋子上。

     

        “听老人说这个东西是放奏折用的,有时候姑老祖(李挺梁)向皇上汇报事情,就把写好的折子放在这里面带进宫去。”这是一幅画得很随意的静物,题写着“事事平安富贵吉祥”,是老百姓最普遍的愿望,落款为“砚华史李芸轩偶作”。

     

        李挺梁拿朝廷俸禄,一生积蓄颇丰,可是唯一的儿子却因为染上了鸦片瘾,几乎败光了所有家产,晚年只好卖画为生。1933年,为了生活,和家人一起在琉璃厂紧邻荣宝斋西侧,开了一家清妙斋,以绘画和卖画为生。因为李挺梁宫廷画师的名头不少人听说过,大家戏称他为“四朝遗老”,所以画店一度生意不错,汇集了不少画家名流。当年张伯驹也是画店的常客,他倾尽家财收藏名画文物,一次看中一件宝贝却囊中羞涩,跑到画店里借了200块钱才买下了这幅画。

     

        1943年,李挺梁以91岁高龄去世,最后一代宫廷画师离去了。

     

        独特的传承与纪念

     

        宫廷画历史悠久,相传五代时期黄筌供奉西蜀的翰林图画院,为御苑中的奇花珍禽、名木怪石作写生,作品富丽堂皇,反映了宫廷的审美趣味,为宫廷花鸟画奠定了基础。北宋末,徽宗画院的花鸟画达到极盛。他为了提高书画的地位,破天荒地把书画列入国家科举制,定期出题取仕,从全国招收优秀学生。

     

        在康熙年间,宫廷绘画呈勃兴之势,至乾隆朝达到鼎盛。内廷设有专门管理宫廷画家的机构,如康熙时的“造办处”,雍正时的“画作”,乾隆时的“如意馆”、“画院处”。

     

        李挺梁在宫中供职的地方便是“如意馆”,属于皇室的服务性机构。汇集了全国各地的绘画大师、书法家以及瓷器大师,意大利画家郎世宁就曾在如意馆里画画。当年宫廷画师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给皇帝、皇后、太后等皇室成员画肖像,李挺梁先后为慈禧太后、载淳(同治帝)、载湉(光绪帝)、溥仪画过像。

     

        在王伟的手中,还珍藏着一件李挺梁的遗物:一个硬皮的册子,上面写着《名画集锦·云轩珍藏》,“这其实是宫廷画师们自己制作的一个日历,当年宫中有洋人进贡的照相机,如意馆的画师偶尔可以用用,末代皇帝溥仪退位以后,姑老祖大约也感觉在皇宫的时日无多,便和几位画师一起用相机把故宫珍藏的一些名画拍摄下来,拍了几百幅。出宫以后,他们把这些照片影印下来,选了360幅,做了这样一个日历。”

     

        这是一个真正的“限量版”日历,一共只印了8件,几位宫廷画师各自珍藏。经历了几十年的战争和劫难后,如今这些名画真品有的不知所终,有的流失海外,但在这本发黄挂历中,依然是一幅岁月静好的模样。

     

        著名的洋画师和女画师

     

        郎士宁 在清代宫廷画师中,最著名的要数郎世宁。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郎世宁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他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他将西方油画与中国山水画融为一体,奠定了清代宫廷画的艺术风格,乾隆登基时年24岁,每日必去画室看郎世宁作画。一次,乾隆皇帝还让他描绘皇帝及11名妃嫔在一起的场景,题为:“心写治平”。乾隆仅在该画完工、七十大寿以及让位时看过此画。平时则将此画密封于盒内,并下令,有谁窃视此画,必凌迟。

     

        郎世宁于1766年去世,年78岁,丧礼备极哀荣。乾隆为郎世宁亲撰墓志铭,将其安葬在西方传教士公墓(今车公庄北京行政学院院内)。

     

        缪素筠 慈禧太后为拉拢一些亲近大臣,常恩赐一些书画作品,在其字画上均盖有“慈禧太后御笔之宝”玺印。其实,这些作品全都出自她的“代笔人”——清末宫廷画师、才女缪素筠之手。

     

        缪素筠(1841—1918),名嘉蕙,出身于云南昆明的一户书香门第,少女时代便擅长书法、绘画。光绪十五年(1889年),慈禧降旨各省监抚,通令荐举民间精于翰墨、绘画的妇女,进宫为其“伴闲”。缪素筠被举荐,通过省衙“褒禀”后,很快被应召赴京。经过“面试”,被慈禧认可,封为“御廷女官”。慈禧常命缪素筠代画花鸟鱼虫条屏及山水、人物扇面,赏赐给宠臣亲宦。

     

        (《北京晚报》3.14 张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