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3月22日 星期二

    早安,年轻人

    《 文摘报 》( 2016年03月22日   08 版)
    沈阳农业大学的学生在校园里晨读

        6时25分,闻人羽(化名)的闹钟响起。这位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研究生三年级的90后女生,是上海这座城市里的年轻早起族一员。

     

        闻人羽在校内发起过一个英语晨读小组,这个为期两周的小组,她坚持住了,并将晨起习惯延续至今。而她不是孤例。

     

        年轻早起族,他们的世界是何模样?

     

        早起的世界

     

        凌晨5时,长沙,郝迪在闹铃响后,迅速起床,拉开窗帘。黑暗中,小区的路灯还亮着。他步入厨房,烧上洗澡水,出门跑步。

     

        他围着小区跑,一般跑40分钟,这正是天一点点亮起来的过程。他会遇到早起的军人、小区里值班的人、清洁工以及其他晨跑者。跑步结束,就回家洗澡。

     

        郝迪的朋友说他“起得比鸡早”,还有人说他“版本更新过快,已经进入老年人的作息模式”。

     

        6时25分,闻人羽的闹钟响起,她通常要赖床5到10分钟再起床。目前闻人羽在闵行一所中学实习,要独立带一个班的数学课。吃完早饭后,一般会用20分钟左右复习之前的备课,1个小时左右批改学生作业。

     

        6时50分,郝迪吃完早饭往地铁站走。路上要经过车水马龙的火车站地区,来来往往的乘客,招揽顾客的旅店人员,拉客人的出租车司机……他不被分神,快速穿过其间。直到路过一家小餐馆,他才会忍不住瞥一眼店门口招徕生意的“拍手大叔”。“拍手大叔”绝对排得进火车站周边谐星三甲:瘦瘦的身材,地中海发型,以及略带喜感的面庞,每天都精神抖擞地站在店门口,一双手不时打着节拍,操着乡音吆喝“吃面不咯,来呀!”郝迪觉得,那笑容和眼睛里充满了期待和对生活的爱。

     

        不到8时,郝迪就可以坐在公司的座位上,多出的半个小时,他借着公司优良的网速,看看电影,刷刷新闻资讯。等听到同事说“早”的时候,最早也要8时15分了。

     

        多样的动因

     

        郝迪打趣说早起是为了不赔钱,因为在他的公司,迟到要交罚款,还扣全勤奖。

     

        郝迪的印象里,他从小到大都很早起床。他的老家在长春,东北冬天长,一般16时30分左右,天就黑了,他总是很早睡,而父母上班很远,又不想让他吃凉的早饭,所以他也很早起。夏天,天亮得早,4时左右就有阳光照进屋里,郝迪也就睡不着了,背背课文或去公园玩。

     

        而闻人羽早起的动因就更直接一些——与男友分手。与她相处了3年多的男朋友,本来是要在她毕业之后来上海工作的,但男友在找到了很好的工作之后,决定放弃这段逐渐淡了的异地恋。刚分手时,闻人羽连续几天没有睡着,甚至让室友帮忙买来安眠药帮助入睡。

     

        决定组织英语晨读小组,是闻人羽在经历了分手创伤期之后的一种证明。“找到了好工作有什么了不起?我可以比他做得更好!”毕业后想当老师的她,认为教人读英语是对自己教学能力的锻炼。

     

        担心没人报名,闻人羽还找到了同在数学系的同学夏志阳(化名)。班里同学都知道,夏志阳习惯早起。夏志阳的早起是缘于本科时的占座。数学系的数学分析、高等代数都是全系7个班一起上的,在很大的阶梯教室,将近300人。学长提醒,如果不早起占座,不幸坐到了中后排,就会既听不清声音,也看不到黑板。

     

        闻人羽认为,在早起者中,有些人的动因直接明了,但也有些人就是用早起来磨练自己,甚至想法有些偏激。

     

        组织晨读小组这个主意,并不是闻人羽的原创,而是学习了本科同学刘强(化名)的做法。第一次参加刘强的晨读小组,闻人羽就发现,这位瘦弱、有活力、笑眯眯讲着英语发音的男生和大家不一样。

     

        刘强每天6时之前起床,看书、学习,在他看来,那些睡懒觉的人都很颓废,不思进取;刘强很少娱乐,如果有同学围起来说笑聊天,他会自己躲起来看书,觉得他们是在浪费时间。

     

        闻人羽后来和他熟悉,也逐渐理解他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刘强的家在福建农村,闻人羽看过他家的照片,一张很旧的床,窗帘拉开着,但屋里很黑,陈设简陋“复古”。对刘强来说,成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他就像永远上紧了的发条,不会觉得累,把学习、工作看得和性命一样重要。不过在闻人羽眼里,刘强的想法似乎还是过于偏激了。

     

        痛苦的起步

     

        早起的起步阶段,总是痛苦的。

     

        所以在筹备晨读小组之初,闻人羽就心一横,为晨读小组设立了一条“约束条款”——每人68元“学费”,28元是学习材料费用,其余40元是“押金”,每天保证不迟到则退回。

     

        “想要感受清晨的鸟语花香吗?想要从容惬意地享受早餐吗?想要早睡早起身体倍儿棒吗……”几句排比句旁,配上阳光从树枝间穿透的图片。当闻人羽把海报贴到学校图书馆的信息宣传栏上时,她形容那一刻的心境为:奋发向上。

     

        贴了海报的当天下午,就有两三个同学和她联系,一周以后的见面会时,已经有20多位同学报了名。

     

        晨读小组为期两周,闻人羽觉得14天差不多能养成早起的习惯了。大家约定,每天7时到7时40分晨读,地点就在图书馆前面的大树下。

     

        没想到第一天就赶上下雨,有人在微信群里问,下雨去不去?闻人羽答复:“下雨去图书馆车库。”

     

        在晨读的那段日子,由于巨大的责任感,闻人羽每天都是在闹钟响之前就醒,生怕自己迟到。

     

        晨读小组的名声也在不断扩大。在树下晨读的时候,总有同学好奇地过来问这里在干什么,然后队伍不断壮大……两位在学校附近工作的白领,从在他们单位实习的学生那里了解到闻人羽的晨读小组,也加入进来,从未迟到。

     

        闻人羽认为,真正的影响得来自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人。“如果你身边有晨起的人,你肯定很愿意被他影响。”这也是为什么现实中的晨读小组比微信群更能够让她坚持下去。

     

        虽然最后也有人迟到过,但闻人羽还是把所有人的钱都退回了。晨读小组结束前一天是端午节,她去食堂买了粽子,每人一个。晨读结束之后,大家一起吃粽子,拍了许多照片。

     

        “偷来”的时间

     

        早起有什么好处?“早上看书,觉得时间是偷来的感觉。有一种暗自窃喜的快乐。快乐起床。”豆瓣网上,这是早起者的回答。

     

        郝迪在没有尝试早起在寝室看书之前,觉得“早起适合看书的话都是扯”,但第一次开始之后,周围的一切都很安静,他真的看进去了。

     

        考研的那段别人都觉得苦的日子,反而因为早起,时光变得更有趣了。比如,早上和酱饼摊老板夫妇的“邂逅”。夫妇俩很有礼貌,而且成为了郝迪和另一位早起考研者的早起见证人——“又是这么早啊,每天都是你们俩最早!”他们给人递饼的一瞬间,总会附赠一句“谢谢”。郝迪说,这简单的两个字却可以唤醒他三分之一天的好心情。

     

        当早起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就不再是刻意追求的目标或形式,而只是“过自己想过的日子”。

     

        如今郝迪爱上摄影。早起,让他可以早些出发,比别的摄影爱好者少花1个小时到达,抢到最佳的光影拍摄效果,还能赶上民风淳朴的早市,吃到正宗的特色美食。

     

        闻人羽也已经把早起当成习惯。她始终记得,英语晨读小组结束之后,一个大好的晴天,她又走到大树下,周围非常静,图书馆门前空无一人。

     

        偶尔风吹过,会有叶子沙沙的声音。

     

        抬头,阳光明媚,白云朵朵。好一个安静美好的清晨。

     

        (《解放日报》3.16 杜梦楠 王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