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丁石孙,总是独自坐在不足30平方米的起居室里,听电视、听音乐。妹妹丁永宁曾任新华社资深记者,她常把国内外大事说给丁石孙听。但他最喜欢听的,是有关北京大学的人和事。
“回去我要战斗”
1980年,丁石孙被任命为数学系主任。1982年末,他辞去系主任一职,去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1983年,北京大学校长面临换届选举,北大进行了一次民意测验,请大家填写校长人选。
丁石孙课讲得好,业务和人品都很受学生尊重。1983年10月,在美国的丁石孙得知自己即将被任命为北大校长。他踌躇满志:“回去我要战斗,不是一般地战斗,前后左右上下都要战斗。”
1984年3月,57岁的丁石孙上任北京大学校长。在就职讲话中,丁石孙说:“一般的说法,叫新官上任三把火。我没有三把火,我在北大工作了这么多年,火气早没了。同时,我也认为,中国的事情比较复杂,不是靠三把火能解决的。我只希望能够做到,下一任校长接任的时候,比我现在接任的时候,条件要好一点。这就是我的目标。”
“好像春天进入了他的心里”
1985年2月,无线电系副系主任王义遒在美国访学结束,回到北大,被提拔为自然科学处处长。丁石孙问王义遒,觉得北大存在什么问题,他回答,没有目标。“不少人工作都得过且过,没有奔头。这样的集体没有朝气,没有凝聚力。”
1986年下半年,丁石孙提出了六点治校方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从严治校;贯彻竞争原则;坚持双百方针,活跃学术空气;树立综合平衡与全局观念;分层管理,坚决放权。丁石孙以身作则,虽然当了校长,却坚持给学生上高等代数这门基础课,除非不得已,从不耽误课时。
那些年,丁永宁常在星期天去北大看哥哥,“以前,我很难看到哥哥的笑脸。自从他当上了北大校长,我觉得他很阳光,意气风发,准备大干,好像春天进入了他的心里,属于他的时代来了。”
当校长就是要让大家自由发展
在学生们的印象里,丁校长总是骑一辆旧自行车,穿行在校园里。有人想找他说话,直接把他拦下来就是。他的电话号码是公开的,有学生觉得食堂太难吃,直接打电话让他自己去食堂尝尝。他就真的开始食堂改革。
王义遒说,教务处曾做调查,发现北大理科各系文革前的毕业生当时仍在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并不多。他们由此意识到,大学不应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而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如果想转系,学校也会同意。
丁石孙让王义遒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意见,他自己也常常直接跟学生对话。1986年入读国际政治系的学生王佳向回忆,那时的北大就是他们心目中大学的样子。人人都是理想主义者,觉得自己对国家、民族和社会承担着使命和责任,心怀热情和希望。
“我从历史上已经过去了”
在数年校长生涯中,丁石孙也常感到力不从心。1988年,他给时任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写信,希望能同意自己辞职。“我觉得一个人做不成的事情多得很,做不成就算了,我已经尽了力了。”他后来解释。
1998年,时逢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丁石孙到校出席纪念活动。季羡林发表讲话时说,北大历史上有两位校长值得记住,一位是蔡元培,另一位是丁石孙。在接受央视的采访时,丁石孙说:“我是个失败的校长,因为我心目中理想的、好的学校,不是这样的,没有达到。”
记者说,后来常常有人追忆那时的北大。丁石孙笑笑:“我运气比较好,因为1988年确实是北大达到很高水平的一年。”他觉得,那种精神的魅力,是“不太容易消失的”。
记者追问:“你的信心会因此失去吗?”丁石孙抬起手,放在领带上:“那就不是我能做的,我从历史上已经过去了。”
(《中国新闻周刊》2016年第8期 徐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