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勇
公务员招考人数的些许风吹草动,总能轻易搅动舆论春水,这反衬出一个基本事实:公务员职业被大众聚焦。人们关注公务员冷热,也折射出一种焦虑。
溯源体制内
所谓“体制”,是从1949年以后逐渐形成的一套制度,“体制外”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出现的。改革前,所有人都在“体制内”,比如当时把国有、集体作为社会主体,就每一个人的生活而言,都叫做工作单位。
这个体制大体上是以国有、集体企业和政府机关等为主体的职工的终身就业制。这个体制有一系列的特点,比如它是大包干性质的,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有一个单位,那就几乎一切都归单位包了,包括他的医疗、住房、保障、养老、子女入学等,就是过去常说的“单位办社会”。
在当时社会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几乎动员所有的劳动力都去工作了,那个时候是社会分配工作,从学校毕业就包分配,街道也管给你分配工作,反正每个人都有工作,那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在体制内,那个时候没有体制外的人。一句话,这个体制在当时是一个总体的、全方位的体制。
体制内好处多
最近这几年考公务员变得很热,原因有很多,但是有一点,那就是公务员能带来的好处很多。在目前的制度设计中,公务员相对来说虽然收入不算很高,但是福利会好。比如“体制内”能享受到特殊的医疗、养老、子女教育和就业等方面的便利,以及因为工作性质、工作特点所带来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公务员处在这个特殊位置上,别人办事都要求着他。
数据显示,自1996年实行辞退制度至2003年的8年间,全国公务员辞退率仅0.05%,人员流动率为1.25%,是中国“最稳定的群体”。
年轻人奔体制内是否浪费
如今,大量的年轻人都奔向“体制内”,尽管对个人来说是一种“理性选择”,但有媒体称这是中国人才的巨大浪费。
法国思想家圣西门有一段名言:“假如法国突然损失了50名优秀的物理学家、50名优秀的化学家、50名优秀的数学家、50名优秀的音乐家、50名优秀的作家、50名优秀的工程师,将使法国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僵尸;假如突然失去的是没有用自己的劳动促进科学、艺术、工业进步的王公、议员、省长、主教等,这并不会给国家带来政治上的不幸。”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有这个含义,一个社会如果在择业上引导人们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价值,那么将会增进整个社会的福祉。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机关人员膨胀过快,增加了全社会负担,如果对“挤入公门”的就业选择继续推波助澜,是不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
我们已经开始建立社会保障体制,传统体制是把社保放在体制内,人们的医疗都是单位来包的。改革以后,新体制特别是企业,已经将职工的保障推向社会保障了。一旦走向社会,“体制内”的范围越来越小,这种步伐是与这个领域改革的步伐相对应的。所以,改革应该是建设中国的社会保障体制、社会福利体制,而不是单位保障体制。
(《坐下来的中国》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