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影厂,都管葛存壮叫“老嘎”。老演员中,于洋与葛存壮私谊最好,这对搭档一正一邪,反差大,出彩。而今,86岁“正”了一辈子的于洋在病中,87岁以“邪”印入人心的葛存壮先走了。导演黄健中在电话中对笔者说:“一定请于洋来谈,他们最好……”说着,75岁的黄健中哭了……
友情岁月
“唉——”,侧身坐在阳光里、身有疾病的于洋一声叹息,“66年的老朋友,一生中能有几个呢?”
于洋、葛存壮一代人,参加过“土改”,在供给制条件下工作,不挣工资。他们的服装都是公家的,吃饭分大、中、小灶,住也在一起。于洋说:“艰苦条件下,大家对钱没有概念。”但是,他们人人都有一颗纯洁而赤诚的心,无论对事业,还是爱情。
大概是1952年,葛存壮开始和在北京读书的女大学生施文心通信。于洋无疑是他最信赖的朋友,自然成了葛存壮写情书的“唯一参谋”。每当有北京的信寄到,葛存壮都拿给于洋看,一起分析女孩子信中传递的新信息,讨论如何回信更能表达合适的情感,也让对方满意自己。于洋看了来信,对葛存壮说:“写得不错,人家是大学生,比你水平高!”很多年后,葛存壮和施文心早成两口子了,于洋还会当着老友的面,和施文心说:“你比葛存壮水平高!”
1953年7月1日,于洋和杨静结婚。那时候没有彩色照片,葛存壮把新人的结婚照片拿去涂上了颜色,使之成为一张那个年代较为奢侈的彩色照片。涂色后,“老嘎”亲自将照片送上门来。这张照片在于洋、杨静的卧室,陪伴了他俩多年,一直到现在!
何谓“老嘎”
回到“老嘎”称谓产生的年代,究竟什么才算“嘎”呢?
“‘嘎’就是跟别人不太一样。”于洋夫人杨静回忆说,“葛存壮那时留着长头发。”于洋说:“东北有个词,就‘噶胡’。‘老嘎’兴趣广泛,但却是典型的艺术型人物!”
在东影演员中,“老嘎”活跃,会秧歌戏、二人转。当时,娱乐的样式不多,每礼拜的舞会上跳交际舞,就算比较时髦的活动了。因为没有专业乐队,所以演员们自己组建了乐队。于洋回忆:“乐队十几个人,现在健在的不多了。‘老嘎’拉手风琴、拉小提琴,最主要的是打鼓。”等到了北影,演员剧团又成立了乐队,“老嘎”担任队长,打架子鼓。于洋在乐队吹小号和萨克斯,谢添吹黑管……
1969年,黄健中和“老嘎”在如今新影地盘的一个筒子楼里做了邻居。黄家和葛家隔着一堵墙,而墙很薄,隔壁说什么,都能听见。在一起住了两年多时间,相处得如同家里人一样。黄健中的儿子出生,最早得到消息的“老嘎”就在楼道里大喊:“黄健中当爸爸喽!黄健中当爸爸喽!”引来全楼住户的关注。黄健中说:“那时候初为人父,我还有点不好意思,但经‘老嘎’这么一嚷嚷,我反而觉得挺骄傲的。他一嗓子,给了我做父亲的责任和信心。”
告别老友
2013年,于洋和“老嘎”两位老朋友都坐上了轮椅。他们在院子里碰上,聊得很开心。还用手机照了相。2014年10月,“老嘎”住院治疗感冒即将出院的时候,脑出血昏迷了。
杨静遗憾地说:“在协和医院,于洋坐着轮椅去看‘老嘎’,他在‘老嘎’身边,抓住‘老嘎’的手捏,我从于洋的眼神里感受到,他多么希望老朋友醒来和他说说话。那一刻,我在身边,也挺为他们六十多年的友谊感动的。实际上,那时的‘老嘎’是没有指望了,我们甚至对自己离开,都有准备。但是,看到轮椅上的于洋拉住‘老嘎’的手不放,我还是很难过……”
“老嘎”走了,陷入悲痛中的黄健中给“小嘎”发了条短信:“葛优:前辈典型亡北斗;天容惨淡大星沉。……惊悉令尊、我亦师亦友葛存壮先生仙逝,我们全家人都沉入悲痛之中……照顾好妈!小嘎节哀!”落款,黄健中写道:“小黄叔一家人”。
葛优回复说:“谢谢黄叔叔、金阿姨、黄镝!”
(《北京青年报》3.7 刘红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