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3月10日 星期四

    熊式一:走向了世界,却失去了故乡

    《 文摘报 》( 2016年03月10日   08 版)

        改写京剧“王宝钏”,推出英文戏剧《王宝川》,他为中国文化赢得国际荣誉,可几乎所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都没提到他的名字。

     

        “他(胡适)叫我的内子告诉我,教我从此以后千万不可以再把我的文章给英国人看……我收到内子的信后,真想从此停笔,再不可冒冒失失地写英文出丑。”在《八十回忆》中,熊式一写下这段话,当时他刚到英国不久,正准备用英文写作。  

     

        对于熊式一,今人多感陌生,但他当年轰动海外,是极少数赢得国际影响的中国作家,陈寅恪曾写诗称“海外林熊各擅场”,林即林语堂,熊即熊式一。

     

        幸亏熊式一没听胡适的话,否则便不会有后来风靡欧美的《王宝川》《天桥》等作品,而胡适为何会对熊式一抱如此大的成见,值得玩味。

     

        套磁套上了萧伯纳

     

        熊式一生于1902年,江西南昌人。1931年,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陈源登门拜访,欲请熊式一去教欧美近代戏剧,闲聊中,得知熊没有留学经历,依当时教育部规定,无洋文凭,便不能在国立大学当正教授。

     

        经此刺激,熊式一下决心出洋。为此,熊式一卖掉刚译完的《萧伯纳全集》《巴雷全集》版权,得8000大洋,留一半给夫人,自带一半赴伦敦,瞄准了伦敦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来并没拿到)。

     

        据熊式一的好友谭旦囧说,熊出国前特意在江西定制了一批瓷器,上面精绘萧伯纳、巴雷等人肖像及赞美之辞,到英国后,以中文译者名义,登门馈赠,由此和大作家们建立了联系。

     

        熊式一与萧伯纳交情甚深,桂永清(后曾任“中华民国海军总司令”)访英时,熊式一带他去拜访萧伯纳,当时萧伯纳年事已高,桂永清却反复赞其身体好,并称赞其牙齿,萧伯纳马上从嘴中掏出假牙,递给桂永清,说:“你真赞赏我的牙齿吗?好吧,你可以接过手去仔细欣赏欣赏。”

     

        当时伦敦有位洛克哈德爵士,曾在中国任职40多年,官至香港辅政司(仅次于总督),年已70多岁,为打发寂寞,常约熊式一、谭旦囧喝下午茶,洛克哈德热爱中国文化,尤喜京剧,在闲谈中,反复怂恿熊式一将《红鬃烈马》译成英文。

     

        于是,熊用6个星期,将《红鬃烈马》改写成一个喜剧,名为《王宝川》,不用“钏”,因钏字很难译成英文。剧本英文名为Lady precious stream(珍贵河流夫人)。

     

        第一个为该剧点赞的,是帮熊式一誊稿的打字员。在她鼓励下,熊将稿交给剧本代理人,很快便有人对此感兴趣,但要求大量修改,熊式一不同意,只好收回原稿,一家家剧院去碰,看谁愿意演出它,结果碰了一圈钉子,毫无成果。

     

        一身长袍镇住了女主角

     

        就在熊式一绝望时,濒临倒闭的麦勋书局表示愿意出版《王宝川》,并一口气签下熊今后5本书的版权。

     

        为舞台表演而写的剧本,未必适合阅读,熊式一请英国著名诗人亚柏康贝作序,出乎意料的是,《王宝川》轰动一时,很快便有一家小剧院老板来信,表示愿将其搬上舞台。

     

        《王宝川》开始排练时遇到意外情况,女主角来了一天,便辞职而去,另换一人,也是一天就走,一连四天,都是如此。剧院老板对熊式一说:“这些情形,你都看到了,明天我们再试一次,假如这第五位女主角,仍然不演时,我们只好停演了,你也不能怪我。”

     

        原来,当时英人颇歧视东方人,女主角不愿听命于熊式一的导演,加上熊式一身材矮小,略高于1.5米,穿上西装后,更显袖珍,无法镇住演员。

     

        恰在此时,有高人问熊式一,是否有中式长袍,因当年李鸿章访英,一身长袍极为威风,让英人肃然起敬,此法可以一试。熊第二天换了长袍,果然留住了第五位女主角。自此以后,熊在海外一直以长袍示人。

     

        《王宝川》上演后,引起巨大轰动,连演3年,计900余场,英国皇后先后8次到场观看,该剧还搬上荷兰、匈牙利等国舞台。

     

        墙外开花墙内挨骂

     

        影星胡蝶在伦敦曾看过《王宝川》,让她惊讶的是,演员着装古怪、不中不西,建议熊式一从中国订购京剧服装,熊无可奈何地说:洋人迷信,必须穿初次演出时的服装,否则视为不吉。

     

        1935年10月30日,熊式一受邀到美国纽约,准备将《王宝川》搬上百老汇,他请名媛唐瑛来演女主角,唐英语极佳,在上海曾演过《王宝川》,被认为优于伦敦版,但唐瑛正患病,错过此机会。当时中国媒体极感遗憾,说:唐瑛若去,作用不下于20位大使。

     

        为了让美国观众看懂,《王宝川》在演出时特意设置了“报告人”角色,此法为当年梅兰芳访美时首创,即每一幕前安排解说员用英语介绍剧情、艺术特色等,熊请当时中国驻美大使施肇基的女儿施妹妹来担纲。

     

        《王宝川》在美国取得巨大成功,连演一百多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夫人亦到场观看。

     

        1936年,熊式一短期回国,却遭田汉、洪深等人围攻,在《辱国的王宝川》中,洪深斥责《王宝川》并非一出中国戏,而是一部模仿外国人所写的恶劣中国戏,在当时中国水深火热的情况下,文艺应反映现实,不应翻译古戏。后来张恨水在《日本人数典忘祖》中,讽刺日本人时,也顺手痛斥《王宝川》取悦外国观众,有损中国文化形象。

     

        1991年8月,89岁的熊式一回到北京,9月15日在京病逝。

     

        (《北京晚报》3.4 唐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