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3月08日 星期二

    农村不信读书无用论

    《 文摘报 》( 2016年03月08日   02 版)

        河南省卫辉市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薛屯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都会有三五名学生考上全国各地的大学。近些年,该村考上大学的学生数量成倍上升,截至目前,该村已经出了200多名大学生。甚至,一条街上竟然有多名博士生。

        “农民工二代”已成为研究农村问题的重要课题。学者梁鸿在《中国在梁庄》《走出梁庄》中,还原了不少农村青少年的人生轨迹,即过早辍学——打工——结婚生子——打工,由此循环形成了贫困的代际传递。在此环境下,读书无用论在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

        让人惊诧的是,像薛屯村一样的“高考名村”还有河南林州的梨园村、河北邯郸的王桃园村、山东平度的庄子村……这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这些“高考名村”除了贫穷、当地基层村组织格外重视教育等原因,有两点可以借鉴:一是,“高考名村”走出的大学生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二是,尽管贫穷,当地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灌输“学习是你到外面开阔视野的唯一机会”的思想,如此一来,重视教育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高考名村”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要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还需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

        (《中国青年报》3.1 张松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