厓山之战是1279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厓山(今广东新会南崖门镇)进行的大规模海战。战争的结果是元军以少胜多,南宋军队全部覆没。事关宋元易代,既是宋朝最终谢幕,也是元朝完成统一的关键一战。近年以来,“厓山之后无中国”论甚嚣尘上。
这一说法起于何时,出于何人,已难考实。倘若将其置于宋元易代之际或易代之后,折射出南宋覆亡后汉人遗民的故国情怀,则应是宋朝新儒学表彰民族气节的直接产物。厓山之战作为历史上中国境内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由宋入元的宋朝人倡为此说,当时自然有其历史正当性,否则何必表彰民族气节,强调爱国主义。
但时至今日,讨论历史上的中国,就必须立足于今天中国的立场。正如历史学家谭其骧所指出:“一定要分清汉族是汉族,中国是中国,中原王朝是中原王朝,这是不同的概念。”要之,中国史应该包括现今中国境内所有政权与民族的历史,既不能等同于汉族史,也不能将历史上中国跟历代中原王朝,尤其跟中原汉族王朝划上简单的等号。中国,作为地理概念、政治概念与文化概念的复合体,其内涵本身就是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
即以宋朝立国三百余年而论,这一时段的中国不仅指宋朝,还应包括辽、夏、金、蒙,以及相继并存的大理、吐蕃、西辽、回鹘、于阗、黑汗等民族政权在内。当时,宋、辽、夏、金分别将对方视为外国,但各政权之间又无不主张“天下一家”而自称“中国”。元朝修前朝史,三史并列,一视同仁地将宋、辽、金作为中国境内的并列政权,也藉此表明元朝自视为中国的当然继承者。所谓“厓山之后无中国”论,完全立足于宋朝人的立场,把政治中国的内涵局限于中原王朝(甚至中原汉族王朝),把文化中国的进程终止于宋朝文化,表现出大汉族主义与大宋朝主义的狭隘倾向,既与民族平等观格格不入,也与历史发展观南辕北辙。
“厓山之后无中国”论,与后人对宋朝的高估与对元朝的偏见息息相关。倘若理性地把视野放宽到晚唐至元初的大中国范围,宋朝尽管结束了晚唐以来的分裂局面,建立了相对统一的中原王朝(南宋尽管偏安,仍可借其特定涵义来指称它),但先与辽、夏,继与金、夏成并存之势,以致有史家称之为“后三国”或“后南北朝”,显然不能视宋朝为大一统王朝。在这一长时段里,宋朝的地位与作用主要凸显在制度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层面。
相比宋朝,元朝在政治制度、社会经济上确有局部性的倒退。但是,元朝继唐朝之后再次成就了中国史上前所未有的大统一,最终完成了宋朝未能达到的统一大业。在元帝国的大平台上,包括汉族、蒙古族在内,境内各民族实现了空前的交流,构成中华民族融合进程的重要时段。而作为少数民族统治的统一王朝,在如何应对不同民族板块的互动关系上,元朝也留下了独具特色的政治遗产。所有这些,本身就为中国内涵添加进前所未有的新成分,成为中国历史不可缺失的大环节。
而“厓山之后无中国”论,褊狭地认定中国历史与中华文明随着南宋覆亡而戛然终结,完全无视元明清三代也是中国历史与中华文明的必然延续(这种延续的是非得失虽不妨深长议之,但这种延续不仅是中国历史与中华文明无计回避的命运,而且也汇入了复杂变化的中国内涵)。与“厓山之后无中国”论相提并论的还有“明朝以后无华夏”论,这种论调,不仅误读了宋朝,也误读了历史中国与当下中国的内在关系,都是应该据理剖别以正视听的。
(《解放日报》2.11 虞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