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1月30日 星期六

    书法中的著名“错”字

    《 文摘报 》( 2016年01月30日   06 版)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这些“错”字有些是真错,有些是故意错,各有各的故事。

        “避”天下第一错字 在承德避暑山庄正宫内午门中门上方悬挂的匾上,有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避暑山庄”,“避”字右边的“辛”下部多写了一横。此错字是康熙皇帝亲笔御书,多写一横,时臣僚也应该当即看出来了,但皇帝金口玉言,写错了也是对的,谁敢提醒皇帝说写错了?更何况皇帝有造字的特权,就如武则天,想怎么造字就怎么造,将中国的“国”改成“圀”,你敢说这是错字?

        “流”最具哲理的错字 在江苏扬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正堂左边的“风流宛在”匾额,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四字中有两个错字:“流”字少一点,而“在”字多一点。据说这是刘坤一为追念曾在扬州任主政官员的欧阳修,有意错之。原来,欧阳修在扬州时是个“风流太守”,每到夏天,他就会在平山堂大宴宾客,请来美妓助乐。为了营造气氛,还采来盛开荷花,然后起鼓奏乐,一朵荷花在宾客手中依次传递。当鼓乐戛然而止时,荷花落在谁的手上,谁就得饮酒一杯,作诗一首,摘一片花瓣扔到地上……常常深夜不歇。“击鼓传花”的游戏,据说就是这样传下来的。刘坤一把“流”有意少写一点,“在”字多一点,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同时曲笔点出欧阳修当年行为上不检点。

        “明”出现最多的错字 在南京的明太祖朱元璋明孝陵上,至少有两处错字:在明孝陵保护碑上,“明孝陵”写成了“眀孝陵”;入明楼,在陵墓宝顶正南面的石砌墙体上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字,其中的“明”也写成了“眀”。这两个“眀”可以归结为艺术字,或是书法体。此外国内多处景点都有“眀”字出现。出现这种现象,有两种说法:一说清代文字狱厉害,文人在许多场合都不敢直书大明王朝中的“明”,担心惹祸,于是把“日”易为“目”,意思是“睁眼写错字”。另一种说法则认为用“目”代替“日”是一种智慧,代表的是一双慧眼。如成都武侯祠的“眀良千古”就是这用意,“明君之明重在能识人、识势”,所以重“目”,而诸葛亮正是这样有眼光的人。

        “鱼”最有说法的错字 康熙喜欢到处留字,如著名的景区杭州西湖“花港观鱼”碑,也是康熙的御笔。碑上的繁体“魚”字下的四点变成了三点,少了一点。这里有一个传说,康熙是“有意错”。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题字时他想“鱼”字下面有四个点不好,因为在旧时四点代表“火”,鱼在火下烤,还能活吗?这是杀生啊,于是有意少写了一点——三点成“水”,这样鱼便能在湖中畅游,潇洒地活了。后来,乾隆下江南时,还曾和诗一首:“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最是春光萃西子,底须秋水悟南华”,刻在碑后,成为一段佳话。

        “富”最有文化的错字 山东曲阜孔府,大门正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圣府”匾额,两侧有一副楹联。此楹联是这样写:“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上联中的“富”字少上面一点,宝盖头成了秃宝盖。再看看下联中,也有一个字写得极不规范:“章”字下面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这两字错之妙在于其寓意:“富”不出头,意思是孔家不宜过富,要“去一点”,据说这以后孔府凡书写“富”上面皆无点;“文章通天”,用在孔府的大门上十分贴切,体现孔府这个非常门第的身份。

        (微信公众号“沃德利成书画院” 1.1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