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1月12日 星期二

    智能居家养老的乌镇实践

    《 文摘报 》( 2016年01月12日   01 版)

        调查显示,90%以上老人希望在家中、社区内养老。浙江乌镇地方政府为此在2014年开始尝试“居家养老”模式。乌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中国首家基于长期照料体系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自家就是“养老院”

        家在乌镇吴家浜新村的79岁独居老人杨丽娟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胃病,“每天早上起床,头都是晕的,我真担心有一天摔倒在家里没人知道”。

        现在,杨丽娟手腕戴着一个红色腕带,紧急情况下,按一下腕带,就能向照料中心发出求救信号。在杨丽娟家的墙上还有感应器,一旦感应器在12个小时内没有感应到人的走动,就会向后台发出警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会派人或者联系其子女上门查看情况。杨丽娟使用最频繁的要数床头那台血压仪,她每天都会用它测量血压、血糖值,这些数据会实时传输至照料中心的网络后台。

        切合实际最重要

        韩纪江负责运营乌镇养老平台。在他看来,刚开始进入老龄社会的中国,在养老模式的探索上是走了一段弯路的。近10年来,政府鼓励兴建养老机构,采用各种手段提高每千名老人的床位率,这些指标很快就达到了一定水平,但机构养老模式却暴露出了问题:大批养老机构建在远离城市中心的郊区,老人远离家庭和社会,生活不习惯,不愿意入住,由此导致大面积的床位空置现象。

        韩纪江说,机构养老在中国不切实际,因为它不了解、不适应老人的需求。

        中日养老差距在于“软件”

        乌镇的养老平台是和日立系统公司合作的,韩纪江除了想把养老产业大国日本的成熟产品和技术拿到中国来,更看重的是日立的“软件”。

        乌镇智慧养老线上平台2015年8月15日开始试运营。员工入户访问老人,调查他们身体等各方面情况及需求,根据评估得出老人的需求等级。系统后台员工发现,一位90岁老人的评估等级显示为“(生活)可自理”。如此高龄的老人能达到这种状态吗?是不是系统出了什么问题?

        日立系统公司派出专家协助分析问题,原来,在老人家中做访问时,很多回答是老人的儿子替老人作出的。由此,专家指导中国员工:调查老人状态及需求时,现场操作技巧非常重要。比如,对一位高龄老人,调查员直接问“您现在记忆力怎么样”,老人可能回答“不错啊”,若调查员先自我介绍“我姓李”,交谈一段时间再突然问“您还记得我姓什么吗?”此时再观察老人的反应,判断其记忆力,答案或许就不同。

        日立系统公司的小林茂彦发现,日本不少先进的养老设备引进到中国后,其价值并没有得到最充分利用。中国和日本在养老产业上的差距并不在产品、技术这些“硬件”上——这些东西,中国企业学习或模仿并不难,差距在于“软件”,即服务人员和老人的沟通技巧、流程和理念等。这才是中国的养老服务商所缺乏的。小林茂彦说,中国已开始意识到了这一点,乌镇在居家养老模式上的探索就是一个标志。

        (《瞭望东方周刊》2016年第1期 陈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