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1月09日 星期六

    鲁迅为《八月的乡村》写序

    《 文摘报 》( 2016年01月09日   05 版)
    1983年5月,萧军在北京后海海北楼阳台上

        《八月的乡村》的影响

        1935年,萧军发表了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鲁迅说它“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有学者说,《八月的乡村》是第一部描述东北抗日义勇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战、不屈不挠,开“义勇军文化”先河的力作;萧军是撰写世界反法西斯小说的第一人。

        1987年5月,萧军率中国作家代表团初次访问香港和澳门,为“中华文学基金会”筹募。令第一次“走出来”的年轻作家们吃惊的竟是那么多的“老总”团团围住萧军不住声地说,当年参加革命都是受了《八月的乡村》影响。

        中共“五老”之一的董必武曾亲口告诉萧军,红军被迫转战西北的长征路上,他们是把《八月的乡村》拆开页子来,一篇一篇地传着轮流看完的。

        1938年春天,萧军只身来到延安,毛主席听说了,竟“礼贤下士”专门去招待所看望他。

        给鲁迅写信

        1934年6月,萧军和萧红来到青岛。当时萧红正在创作小说《生死场》,萧军正在写作《八月的乡村》。青岛的荒岛书店是萧军常常光顾的地方,而书店经理孙乐文早已成为他的好友。一次闲谈中,偶然提到写作题材的问题,孙乐文建议萧军不妨请教鲁迅先生——孙乐文曾在上海内山书店见过他。

        “我怎么同他联络呢?”萧军有点茫然。

        “写信。”孙乐文说。

        《生死场》写完了,也抄好了;《八月的乡村》还在继续创作中。他们不确切小说所取题材以及要表现的主题,是否与当前革命文学运动的主流合拍?怀着忐忑的心情,萧军从青岛给鲁迅寄出了第一封信。

        信是寄出去了,但萧军和萧红在精神上还是做好了充分准备:一是不一定能得到复信;二是即便复信恐怕也得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只是作为一种希望,一种“遥远的希望”希望着。

        《鲁迅日记》1934年10月9日载:“得萧军信,即复。”

        10月19日,一个喜出望外的日子。这一天,萧军从荒岛书店取回了鲁迅从上海写给他的第一封复信。

        萧军先生:

        给我的信是收到的。徐玉诺的名字我很熟,但好像没有见过他,因为他是做诗的,我却不留心诗,所以未必会见面。现在久不见他的作品,不知道哪里去了?来信的两个问题的答复——

        一、不必问现在要什么,只要问自己能做什么。现在需要的是斗争的文学,如果作者是一个斗争者,那么,无论他写什么,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斗争的。就是写咖啡跳舞场吧,少爷们和革命者的作品,也决不会一样。

        二、我可以看一看的,但恐怕没工夫和本领来批评。稿可寄“上海北四川路底内山书店转周豫才收”,最好是挂号,以免遗失。

        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我希望你脱离这种颓唐心情的影响。

        专此布复,即颂时绥

        迅上 

        十月九夜 

        萧军把这信和朋友们读了又读,和萧红一起读了又读。一个人的时候,只要抽出时间,不论日间或深夜,不论海滨或山头,也总是读了又读。他几次是噙着泪水读的,仿佛面对先生本人。

        10月22日,《八月的乡村》结稿。萧军极度兴奋,与萧红在海滨留下了一张两人的合影——对着镜头,萧红微微含笑;萧军侧身坐着,望着远处若有所思。

        谁知形势突变。党内出现了叛徒,青岛市委遭到极大破坏,萧军好友舒群及其妻一家在中秋节那天全部被抓。

        一天晚上,中共地下党员孙乐文把萧军约到了栈桥东端大亭子的一处阴影里,交给他四十元钱:“我明天就要转移了,家里、书店里全不可能住下去了,你们也赶快走。这是路费。”

        满洲自然是回不去了,青岛这边又出了这样的事,能到哪儿去呢?上海,只能去上海!那里是革命文化的中心,那里有鲁迅先生——哪怕只见上一面。

        见到鲁迅

        到了上海,萧军和萧红租下一个便宜的亭子间,采买了一些生活必备品,原先身上的四十元钱已所剩无几。

        他们想即刻见到鲁迅先生的心情愈加强烈。萧军给鲁迅写信,告诉了他们在上海的住址。

        终于盼到要和先生见面的日子了!鲁迅约他们去内山书店见面。

        11月30日的午后,按照鲁迅指定的日期和时间,他们到达了内山书店。只见老板正用日语在和鲁迅谈着什么,而鲁迅一眼就认出了他们,先生见过他们的照片,而且他们的打扮和上海人不一样。

        “我们就走吧。”鲁迅说了一声,走到内室把桌上的信件、书物一类的东西迅速包进一方紫底白花的日式包袱皮里,挟在腋下走了出来,并没有再跟谁打招呼。

        鲁迅走在前面,他们保持了一定的距离默默地跟在后面。

        鲁迅走起路来很快。

        凝视着那瘦削而直直的黑色背影,眼泪已经浮上了萧军的眼眶。第一次会面的地方,似乎是一家俄国人开的咖啡馆。过了一会儿,许广平带着海婴也来了。萧军把抄好的《八月的乡村》的稿子交给了许先生。

        临别时,鲁迅把一个信封放在了桌上,指着说:“这是你们所需要的。”

        萧军知道那是他信中所提到向先生借用的二十元钱。体谅到两个年轻人还没有回去的路费,鲁迅又从衣袋里掏出了一大把零钱。

        这第一次的见面使萧军和萧红感受到了一种从没有过的温暖。

        1935年3月28日夜,鲁迅把《八月的乡村》读完后,为这部作品写下序言。

        (《光明日报》2015.12.17 萧耘 王建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