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为什么上海人的体质全国最好

    《 文摘报 》( 2015年12月29日   08 版)
    奔跑中的上海人

        2015年11月25日,由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中,在国民体质综合指数和国民体质达标率两项指标中,上海全部名列榜首。而这并非偶然现象,从2010年开始,上海的这两项数据就已经傲视全国所有省市了。

        HU7605还没在上海虹桥机场的停机坪上站稳,跟我同机从北京飞来的乘客就把脸贴在窄小的机窗上,迫不及待地指点开了,“天气真好”“终于逃出雾霾了”。

        那是十二月的第一天,北京PM2.5指数448,严重污染,而此刻上海17度,空气指数124,轻度污染。走出机舱,几位空乘正在抱怨上海这几天空气一般,一同出舱的乘客却迅速把戴了一路的口罩塞进了垃圾箱。在接下来五天里,我需要在上海找到一个问题的答案:上海人的体质为什么能排名全国第一?

        健康大于美味

        我在吴江路找了一家叫做Wagas的餐厅。里面装修简洁,柜台里数十种新鲜蔬菜可以按需搭配成沙拉。这家连锁餐厅在上海有25家分店,在大众点评网上的评分在8.5分左右,评价里“健康”出现的次数远多于“美味”。

        下午与营养专家傅康见面时,我告诉他这个发现。他说这类西式简餐近几年出现在上海后,迅速在白领中流行起来,其中不少是外资餐馆。以我选择的Wagas为例,这是一家由丹麦人创始的健康时尚美食餐饮连锁店,原为在上海工作的外国人提供三明治沙拉等西式简餐,却渐渐在上海白领中间风靡起来,并且同类餐馆越来越多,渐渐形成产业。

        这一餐饮趋势的变化也改变了媒体人张明扬之前的交际方式,“约饭经常被约在一些健康餐馆,大家都标榜这些东西,有时候一个人不想吃那么健康,都没有办法。”开始瘦身的三个半月里,他戒掉了吃了多年的夜宵,从90.5公斤减到67.5公斤,现在吃东西放进嘴里前都不由自主先想想它的热量,不像以前,“吃得下就吃,从来不想卡路里,也不想健康不健康”。

        傅康认为这种关于“吃”的转变大约出现在2010年前后。当吃饭不再承担果腹功能后,其附加功用渐渐出现:健康餐饮如同潜水滑雪、出国度假,负担了一种中产阶级的、国际化生活方式的象征意义。这种转变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人群渐渐进入中年危机后出现的,癌症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年轻化,让他们开始捡起长期忽略的健康。

        跑步在上海

        “如果我不来上海不一定会跑步。”44岁的律师张培鸿说。

        两年前,他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发福体态后,“一阵恶心”,于是开始跑步,而上海适宜跑步的环境则是他认为自己能坚持下来的重要因素。

        位于浦东的世纪公园是张培鸿最常去跑步的地方。在抵达上海第二天晚上,我去世纪公园进行了一次实地测算,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内,先后有265人从我身旁跑过,据说在天气暖和的时候,夜跑的人数在千人以上。

        张培鸿现在一周跑3到4次,从家往返世纪公园再绕公园两圈,刚好20公里。刚开始跑步时他79公斤,现在67公斤。他说,除了世纪公园,他家所在的浦东区整体上都非常适合跑步,绿化多车辆行人少,便利店分布得恰到好处,能适时提供补给——这是对比之后得出的结论,张培鸿回老家昆明时也会跑步,但环境总是不够理想,跑公路地势起伏大,爬坡耗体力,要不就只能去学校操场跑圈,十公里要绕跑道25圈。

        此外,上海给个人的自由空间也是他坚持下来的另一个原因,他将此称之为“国际化心态”,没有人管你在做什么:“刚开始跑我很害羞,见到熟人都不好意思。其实跑快跑慢都没有人会笑你,甚至都没有人看你。”

        对于精英阶层生活方式的仿效被媒体人张明扬看做是上海跑步人群壮大的重要原因。大约5年前,张明扬发现浦东那一带的跑步者突然增多,主要是一些外国人和在陆家嘴金融圈、法律圈工作的“专业人士”。“在上海人的观念里,一直觉得金融圈是最厉害的”,专业人士和国际化的生活方式容易被作为榜样仿效,一下子席卷整个上海。许多白领聚会也聊装备,聊飞来飞去跑马拉松。尽管这种健身文化的扩散带有“从众性”,却不令张明扬反感:“因为确实有实际性的好处。”

        教你养生带你锻炼

        从北京出发前,有朋友极力推荐我去看看上海的菜市场,因为,“那简直是我见到过最干净的菜市场”,她一位朋友的父亲从外地去上海,走进菜市场的那一刻几乎惊呆了,直言“感觉可以住这儿了”。

        位于上海市静安区的武定路菜市场藏身在一幢高层住宅楼的一层,蓝色招牌边上的红色LED灯滚动着当日菜价。128个摊位,70%供应蔬菜,剩下摊位海鲜和肉类各占一半。鱼肉摊位没有腥臭味,地上瓷砖干净无水渍,甚至没有讨价还价和吆喝声,菜价都被写在摊位挂着的塑料牌上。

        60岁的沈阿姨每天早上10点来这里买菜,一边挑拣,她一边想好了中午要做的菜,一碗青菜,再做一碗杂烩:小半盆毛豆、两块豆腐干、两根茭白,放3根尖头辣椒。“电视里说,微辣对身体好,开胃。”上海台新闻综合频道的“名医大会诊”和新娱乐频道的“37度”都是她获得养生知识的地方,节目里提倡的“少盐少糖少油”、冬天吃花生油夏天吃玉米油,她都一一认真执行。除了来自媒介的资讯,沈阿姨更多的健康养生心得来自社区。

        上海营养学会在2015年2月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以近似一周一更新的频率,发布一些食物和营养的常识资讯。营养学会的37名理事主要职业是高校老师、营养科医生、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他们除了营养学研究工作外,也依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给市民提供一些科普咨询和讲座:去社区给居民讲合理膳食、盐和高血压的关系,去学校给学生讲含糖饮料的危害,在医院针对疾病康复给病人提供资讯。

        此外,还有一种叫做“运动干预”的项目已在上海的多个社区推行多时。“运动干预”涉及四类人群:健康人群、高血压人群、糖尿病人群和减肥群体。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春华连续做了几年中老年女性的力量干预。每次,她都会先制定3个月或6个月的运动干预方案,方案确定后,每天早上由体育学院的研究生去社区给参与锻炼的市民带操。两周或四周后,根据锻炼效果调整方案,每个月开一次讲座。运动干预结束后,哑铃和沙袋等器材免费发放给市民,再根据效果为他们开出运动处方。这种“运动干预”在中老年居民中很受欢迎,锻炼结束,他们纷纷跟张春华说,拎东西上楼梯不累了,肩周炎也好多了,还问她还有没有下期活动。

        “你觉得上海人的体质为什么会排全国第一?”张春华给出了一个官方说法:“政府的支持和市民自我负责的态度。”

        离开上海前,我看了一下运动软件,这五天里我平均每天步行在10公里以上。这让我有点惊讶,也许上海的街道太适合走路了,在静安,在徐汇,在浦东,在上海的每一个街区,你都能与各种穿着的或步行、或慢跑的人擦肩而过……一个城市的侧影以及我想要寻找的答案正在慢慢浮现,因为,在这里,我所见到的几乎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营建生活。

        (《看天下》2015年第34期 翁佳妍)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