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12月12日 星期六

    再读鲁迅

    钱理群 《 文摘报 》( 2015年12月12日   07 版)

        鲁迅说,我看事情太仔细,我对中国人的内情看得太清楚。他要关注的,是人的最隐蔽的心理状态,而且是人自己都未必自觉,即无意识的隐蔽心理。

        国骂的背后

        “他妈的”堪称中国国骂,每个中国人都会骂,即使不在公共场合骂,私下也会暗骂。问题是,中国人全这样骂,却从来没有人去认真想想,这样的“国骂”背后,隐藏着什么,更不用说写成文章。这就是鲁迅的一篇千古奇文《论“他妈的!”》。

        鲁迅发现,“他妈的”作为国骂,始于晋代。晋代是讲门第、讲出身的。人的地位、价值不取决于你的主观努力和才能,而取决于你的出身,这就是“倚仗祖宗,吃祖宗饭”。当一个人出身寒门,受到仗势欺人的人的欺负时,他心中充满了怨气,想反抗,又不敢反抗,怎么办?就走一条“曲线反抗”的道路:你不是靠着父母吃祖宗饭吗?那我就骂“他妈的”,好像这一骂就出气了,心理就平衡了,这是典型的阿Q心理。

        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反抗,但却是靠骂脏话来泄愤,骂一个“他妈的”就心满意足了,就忘记一切屈辱,还是眼睛一闭,天下太平了。鲁迅说,这是卑劣的反抗。他说:“中国人至今还有无数‘等’,还是依赖门第,还是倚仗祖宗。倘不改造,即永远有无声的或有声的‘国骂’。”

        失败者的报复

        再看一篇《晨凉满记》,这是分析张献忠杀人心理的。中国农民起义领袖中,最喜欢杀人的就是张献忠。他到处杀人,见人就杀,不需要任何理由。

        很多人都把张献忠杀人归结为他性格的凶残,鲁迅却不满足于这样的肤浅之论,而要深究其内在的心理动因。于是他发现,张献忠刚开始和李自成争天下的时候,并不随意杀人:有一天他当了皇帝,人都杀光了怎么办?只有到了竞争失败,不可能当皇帝的时候,他怀有一种失败的报复心理,就开始乱杀人:反正将来天下不是我的,人都杀光了才好。

        鲁迅就这样揭示了一种普遍的隐蔽的社会心理:一个人或一个国家处在没落的地位的时候,它会有一种疯狂的报复心理,这是一种失败者的心理。

        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认识一些社会现象:当你看到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在疯狂报复和破坏的时候,你就要想到,他们看起来很强势,内心却是虚弱的,实际上已经败落了。

        “做戏的虚无党”

        鲁迅说:“我的习性不大好,每不肯相信表面上的事情”,常有“疑心”。这一疑心,就有了一个了不得的发现。

        在《推背图》这篇杂文里,他提出了一个中国人“想”“说”“做”分裂的问题:“有明说要做,其实不做的;有明说不做,其实要做的;有明说做这样,其实做那样的;有其实自己要这么做,倒说别人要这么做的;有一声不响,而其实倒做了的。”

        鲁迅说,中国是一个会做戏的民族,所谓“剧场小天地,天地大剧场”。为什么要做戏?就因为中国人没有真正的信仰,有迷信,有狂信,但就没有坚信。中国人很少“信而从”,更多的是“怕而利用”。“利用”就是“演戏”。所以中国人是“做戏的虚无党”。

        “做戏的虚无党”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这就影响到中国人的语言表达方式。于是,鲁迅又有了一个概括:中国是一个“文字游戏国”。全世界没有一种语言像中国汉语这样具有灵活性,富有弹性。同样一件事情换一个说法就是另一个样子。比如说全世界都有失业的现象,但是中国不叫“失业”,叫“待业”,仿佛一叫“待业”就有希望“就业”了,内心的不满、焦虑就自然减缓了,这就有了“心理慰藉”的功能。

        鲁迅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看到某个人,头头是道,冠冕堂皇地大说一气,你如果真的相信他所说的一切,你就是一头“笨牛”。如果你不但相信,还要按着他说的去做,那你就不知道是什么了。最可怕的是,大家都知道是胡说八道,谁都不相信,但是大家都做出一副相信的样子。这就是说,明知语言的虚伪性,还要维护这种虚伪性。

        孔夫子有胃病?

        鲁迅谈到这样的经验:“人必有所缺,这才想起他所需。”鲁迅举了一个例子:“我们平时,是决不记得自己有一个头,或一个肚子,应该加以优待的,然而一旦头痛肚泻,这才记起了他们,并且大有休息要紧,饮食小心的议论”,听到这样的议论,不但绝不可因此认定他是一个“卫生家”,却要从反面看,认定他平常是不讲卫生的。

        鲁迅因此写了一篇绝妙的杂文: 《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鲁迅断定孔夫子有胃病,根据就在《论语》里一句话,叫“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是因为有了胃病,才会想到要吃精细一点,健康的时候,大口大口地吃,哪里会有“食不厌精”一说?这当然是开玩笑,但有它的深刻之处。这确实提供了一种看文章与报纸的方法。反过来看出实际生活里缺什么的。

        (《和钱理群一起阅读鲁迅》中华书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