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12月12日 星期六

    一颗子弹与《沙家浜》的故事

    高建国 《 文摘报 》( 2015年12月12日   07 版)

        步入苏州革命博物馆这所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笔者终于见到期待已久的镇馆之宝——那件凝结着特殊历史而又令人憎爱交加的文物——铁质弹头被岁月的“利齿”咬噬得凹凸不平,深褐色的斑斑锈迹宛如凝结的陈年旧血,使人油然想起它蛰伏抗日英雄血肉之躯的年深日久。

        这不是一颗普通的子弹。1939年9月21日,这粒弹丸从“忠义救国军”一挺机枪中射出,嵌入一位16年后荣膺共和国中将军衔的新四军部队指挥员刘飞胸中,直至将军1984年谢世方得取出,伴随和见证了将军从战争到和平45年的军旅生涯。谁能想到,就是这颗子弹,引发了红色经典《芦荡火种》和《沙家浜》的创作。

        阳澄湖上的火种

        1939年2月,根据六中全会精神和周恩来指示,新四军1支队司令员陈毅派叶飞率老6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以下简称“江抗”)的名义,从茅山根据地挺进苏常太和澄锡虞地区。

        叶飞和他的战友“江抗”副总指挥吴焜、何克希,参谋长乔信明,政治部主任刘飞,于1939年5月率以老6团为骨干的“江抗”挺进苏南敌后。1939年9月21日和24日,“江抗”主力与“忠义救国军”激战江阴,“江抗”政治部主任刘飞被一颗子弹击中,身负重伤。

        这年10月初的一天晚上,50多名伤病员和医护人员悄悄进入“江抗”阳澄湖后方医院,其中有刘飞、夏光等10多个红军骨干。

        1939年11月8日,根据陈毅指示,以阳澄湖后方医院痊愈伤病员为基础,新“江抗”在东塘墅一所破庙里诞生。陈毅安排刘飞到上海医治枪伤,刘飞推荐夏光任新“江抗”司令员。数月之内,新“江抗”发展到5000多人,皖南事变后奉命改编为新四军6师18旅。

        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

        1948年11月8日,华东野战军一纵副司令员刘飞率部在苏北首战窑湾,参加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作战——围歼黄百韬兵团第63军。

        窑湾城三面环水,是京杭大运河畔的一处水运要津。根据窑湾地形特点和敌人仓促布防等情况,刘飞当机立断,采取急促勇猛的战斗行动发起攻击,打敌措手不及。11日下午4时30分,总攻开始,一纵仅用6小时即歼敌两个师5个团共13772人,生俘7000人。次日晨,第63军军长陈章企图渡运河逃跑被击毙。

        新华社随军记者崔左夫赶到一纵采访,请刘飞谈谈窑湾大捷的制胜妙诀,但刘飞却指着征尘未洗的官兵对崔左夫说,这个部队最早的一批战斗骨干是“江抗”留在东路的伤病员,他们坚守阳澄湖芦苇荡的斗争经历很有意思,胜利后你一定要写写这支部队。

        1957年夏秋时节,崔左夫赴苏南采访两个多月,完成了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作品虽仅有7000字,后来却成为艺术家打造红色经典的滥觞。

        沪剧《芦荡火种》

        就在崔左夫从苏南满载而归之际,上海人民沪剧团编剧文牧被电影《铁道游击队》吸引,正渴望创作一部抗战传奇剧。他邀1944年参加新四军、抗美援朝后从第20军文工团团长任上转业回上海的沪剧团党总支书记、副团长陈荣兰一起创作,陈荣兰欣然应允,并于1958年9月赶赴南京军区,获得老战友崔左夫的《血染着的姓名》。文牧以剧作家特有的眼力和敏感迅速锁定这个题材。

        陈荣兰带文牧去拜访刘飞的爱人朱一,看了反映新四军伤病员坚持阳澄湖斗争的小话剧《芦苇塘》。陈荣兰返沪后组织主创人员构思了“茶坊智斗”这出重头戏,以此为重心展开矛盾冲突,使戏的故事梗概和框架基本定型,写出《碧水红旗》。陈荣兰将剧本送正在住院治病的刘飞征求意见,刘飞听朱一念完剧本,提出要进一步贴近生活,并拿出自己1957年写的反映阳澄湖斗争的8万字回忆录《火种》供他们参考。文牧、陈荣兰据此重新调整剧本并更名为《芦荡火种》。

        1960年1月17日,《芦荡火种》首次彩排,尔后在上海人民大舞台公演,引起很大反响。1964年1月23日,刘少奇、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芦荡火种》在京的演出。剧组载誉返沪后,《芦荡火种》连续9个月在上海美琪大剧院公演370多场,观众达56万人次。

        京剧《沙家浜》

        1963年5月3日,江青在杭州胜利剧院观看了沪剧《芦荡火种》的演出,随后将这部戏推荐给北京京剧团移植改编为京剧。

        同年11月,北京京剧团确定薛恩厚、肖甲、杨毓珉和汪曾祺4人组成创作班子,以汪曾祺为主要执笔者,开始剧本京剧化移植改编,京剧将剧名改为“地下联络员”。初次改编审看效果不理想,江青要求此剧不得再演。

        在北京市委书记彭真的支持下,创作组重整旗鼓进驻颐和园龙王庙潜心攻坚。汪曾祺为阿庆嫂和刁德一设计了一段堪称现代京剧经典的台词。这段脱胎于沪剧市井生活语言行云流水般干净利落的唱词,通俗晓畅、韵律铿锵,把阿庆嫂热情周到、灵活机智而又圆通泼辣的性格特征及非凡胆略和才干,表现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为这一核心唱段和阿庆嫂形象塑造增色不少。创作组昼夜苦干,仅用10天时间移植改编即大功告成。

        1964年7月23日晚,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观看了京剧《芦荡火种》。毛泽东提出三点意见:一是觉得剧中新四军的音乐形象不饱满,要鲜明地突出新四军战士的音乐形象;二是军民鱼水关系不够突出,要加强军民关系的戏;三是结尾不合适。移植改编的京剧保留了沪剧新四军利用胡传魁结婚,乔装吹鼓手和轿夫喜堂聚歼敌酋的情节。毛泽东认为,这样一来,结尾成了闹剧,全剧就成为风格不同的两截子了,应该改为新四军正面打进去。要突出武装斗争的作用,用武装的革命消灭武装的反革命。毛泽东幽默地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故事发生在沙家浜,中国有许多戏用地名为戏名,我看这出戏就叫《沙家浜》吧。

        创作组移师上海苦干10天,完成了新一轮剧本修改。郭建光取代阿庆嫂成为一号人物,唱词由78句增至101句,军民关系的戏也有所加强。剧中新增“奔袭”“突破”“聚歼”三场戏以体现“正面打进去”,结尾改为伤病员痊愈后飞兵奇袭沙家浜,鲜明体现了武装斗争主线。

        永不谢幕的“江抗”故事

        那颗在江阴顾山与刘飞结缘的子弹,随着由青及壮到老的刘飞时疾时徐地飞了45年一个月零两天。1984年10月24日,刘飞在南京与世长辞。朱一和孩子决定在刘飞遗体火化前取出子弹,把子弹捐赠给新落成的苏州革命博物馆,用以教育子孙后代。

        “江抗”历史“活化石”中,36个伤病员中唯一存世的92岁的吴志勤,经过数十年苦苦寻求,终于在2014年找到了当年负伤时帮助自己和战友逃出虎口的大嫂钱石兰;上海姑娘白山,是在阳澄湖护理过刘飞的唯一健在者,也是女卫生员小凌的人物原型之一,桑榆之年,这位92岁的上海瑞金医院原院长最感惬意的,就是欣赏自己珍藏的阳澄湖战地小照和刘飞家人留影;97岁的施光华,见证了“江抗”在东路两度兴起的全过程,曾为崔左夫提供过重要素材,今天仍精神矍铄,成为解读“江抗”的活字典。

        当年董家浜西南梅村东来茶馆老板胡广兴,在日寇封锁芦荡企图困死新四军伤病员的危急时刻,掩护侄子胡小龙水下托船潜行将伤病员安全转移,胡氏叔侄成为红色经典中茶馆老板和沙七龙的人物原型。今年5月,笔者在上海奉贤区找到年届88岁的胡小龙。抗战中胡广兴因难舍双妻不得不退党离乡到上海,后因病去世,而草根抗日英雄胡小龙,则低调存世不为人知。

        (本文为作者缩写)

        (《一颗子弹与红色经典〈沙家浜〉》作家出版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