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12月12日 星期六

    台湾对大陆的情报战

    《 文摘报 》( 2015年12月12日   05 版)
    台湾军情局

        2015年11月30日,台湾“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委婉地透露两岸刚进行被俘情报员的交换工作,其中台谍朱恭训与徐章国从广西直飞台湾,而所谓“共谍”李志豪则从台湾飞往香港。

        按照台湾岛内媒体的说法,这是60多年来首次释放台湾高级情报员。但大陆国台办的回应是,朱恭训、徐章国二人对大陆从事间谍活动,已服刑多年,司法机关依法对朱、徐二人实施假释。

        据披露,朱、徐二人原系“军情局”高级军官,系2006年5月25日赴越南“公干”,实际是会晤在大陆发展的“聘干”(“约聘干部”的简称,即在大陆发展的情报下线)。

        尽管两岸之间炮火相向的对峙,已于20世纪70年代末宣告结束,但台湾针对大陆进行的各种情报战从未停息过。20世纪50-60年代,台湾对大陆的谍报战以反攻大陆、搞军事破坏等为主。到了80年代,随着两岸形势和国际环境的变化,间谍活动逐渐转向搜集大陆各类重要情报。潜入大陆的台谍一般由台湾“军情局”负责派遣,其前身是国民党“军统局”,1985年,台“国防部情报局”与“国防部特种情报室”合并成立“军情局”,总部位于台北阳明山下的芝山,那里还设有专门的间谍学校。

        1949-1988年是台谍在大陆活动最频繁的时期,共有千余名台谍毙命,这些情报人员绝大多数是20-40岁的年轻人,许多人连名字也没留下。台湾老牌间谍头子叶翔之曾说,20世纪50-60年代,大陆情报防控严密,台湾通过诸如派遣“敌后工作人员”和吸收香港、澳门线民等方式开展情报活动。

        在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前,台湾每年都向大陆输送数百名间谍。真正引起世人关注的台谍案件,大多发生在1992年大陆加快改革开放之后。在此期间,负责收集大陆情报的台湾“军情局”等机构持续派遣间谍或收买赴大陆经商的岛内人员,并千方百计渗透策反意志不坚定的大陆人士。台谍到大陆活动呈现“两扮两亲”特点:所谓“两扮”是指台谍通过“扮台商”“扮娱乐业老板”来渗透大陆,因为台商投资大陆现象极为普遍,以台商身份在大陆活动较为自然;“两亲”是“亲特定对象妻女”和“亲特定对象美女”,其中“亲特定对象妻女”是指特定情报工作对象的妻子或女儿由男性台谍负责亲近,“亲特定对象美女”就是让女台谍在大陆招募更多的美女进行情报搜集。

        台湾最重视的是大陆军事情报,特别是涉及可能针对台湾岛的军事部署。自1992年起,台北就指示“军情局”所派台谍重点刺探解放军的导弹数目、部署位置和军事演习动态,“弄清楚哪些飞机挂哪些飞弹”。

        2008年国民党重新上台执政后,两岸关系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迈入和平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台湾对大陆谍报战最明显的变化是情报搜索从偏重军事转移重心到政治、经济和社会情报搜集,从搜集“威胁情报”转向“机会情报”。所谓“机会情报”,就是关注大陆发展趋势,并从中找出对台湾最为有利的契机。    

        经费曾是台湾对大陆谍战的优势,随着大陆生活水准的提高,这项优势反而成了台湾情报协调的软肋。有情报高层人士透露,台湾过去用较低的价格就可以买到大陆内部的情报。尤其是在大陆改革开放初期,大陆穷台湾富,财大气粗的台湾情报部门敢于花大价钱腐蚀大陆一些见钱眼开之徒,一批情报动辄花费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于是有人禁不住物质利益的诱惑,铤而走险向台湾情报部门出卖情报。

        大陆经济崛起从某种程度上讲,使台湾情报部门对大陆情报战的经济优势不再。随着两岸交流热络,台湾对大陆持续数十年来的谍报战转趋低调,由热变冷,一方面反映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趋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台湾在谍战中丧失优势。

        (《南方周末》12.3 李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