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12月10日 星期四

    历史上北京城是如何运转的

    《 文摘报 》( 2015年12月10日   08 版)
    东四牌楼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作为大一统中国的国都,也有近八百年历史。旧时的北京城作为一个城市,是怎么管理和运营的?相信如今的老北京人也未必清楚。

        九门提督

        九门提督”专门负责维护京城地面的治安,为中央提供可靠的安全环境。“九门提督”有时候是一名,有时候同时任命两名。

        “至于居住在京城的百姓,他们的杂事纠纷乃至官司,北京城南以永定门为起点,北到地安门、钟鼓楼,现在说是“中轴路”,以此为界,东边归大兴县,西边归宛平县署理。就连“九门提督”缉拿到的各类嫌犯,也要移交这两个县处理,“九门提督”没有审判权。

        而大兴县与宛平县的两位县太爷,虽名义上贵为“京官”,但绝无过问中央事务的可能,中央不给他们这个权限,也不需要他们为中央提供各种服务,只对居民有司法权。

        封建时代城市人口流动规模有限,城市接纳能力也不高,大量赶考的学子集中进京,对北京城市管理是一个重要考验。有记载,进京赶考的举子最多的一年,达到一万人。老北京城,俗语说是“三步一庙、五步一寺”,这些庙宇,占据了京城许多地方。这些读书人也往往就借住在庙里,庙里不但有空闲的房屋,还有藏经楼。藏经楼,收藏佛教经典,也收藏四书五经等经典,它就是座图书馆。

        另外,各省官员要频频来京暂住,不能都进庙里,于是,名目甚多的会馆开始出现,会馆大多都是三进四合院,据考,老北京城里,会馆有将近五百家,散布在京城各处,占地亦广。后来很多赶考的学子也就住到了各省的会馆里。

        顺天府

        大兴县和宛平县的头上还摆着个上级——顺天府,这个顺天府,乍听底下有州有县,但它主要管的事情是科举,衙门边上就是顺天府学。偶尔有涉及“中央”的司法案件,府尹也得听上头的意见再拍板。老北京城以里,顺天府名义上和九门提督共管,其实九门提督根本不会和他商量;老北京城以外,顺天府对自己辖区也不能独断,和直隶总督府共管,直隶总督是一品大员,顺天府尹才三品,“共管”只是客气话。至于其他中央的各类具体事情,则更不需要他操心,中央有自设的衙门署理。

        举个例子,京城历来居住大量的皇族,这些人会产生出庞大复杂的日常事务,于是设立“宗人府”,这些人犯了法,由皇帝判罪发落;各级官吏包括大臣触犯条律,也归朝廷处理。各级官员,有自己的衙门,史称“六部”。

        老北京城里,“堆兵”(清代的警察)无处不在,他们的最高上级,就是“九门提督”,“堆兵”们辛辛苦苦地管理着每一位居住在城里的居民,谁家生了孩子,谁家有了红白喜事,谁眼下出了远门,谁家来了“客人”,他们俱了如指掌,北京城的安全,由他们密密地织成一张防护网。除此之外,这些“堆兵”,还有另一种任务,他负责的地盘,要由他维护街面的交通,不能发生堵塞,还要到处探查,预防火灾,工作不轻松,一天到晚的很累。事实上,“北京”成为国都之后,它这一级机构,实际上是“虚设”,说准确些,就从来没有“北京”这一级行政管理机构,还不如唐朝时候,那时候,北京不是国都,叫做渔阳郡,有衙门,渔阳节度使是安禄山,不但有管理实权,还握有兵权。

        设立“北京市”一级的实际机构,是1912年民国以后,先称为“京兆”,设“京兆尹”,此后,北京又历经变迁,从首都变成河北省辖市,又变成特别市,最后再成首都,旧时的城市也变成了现代意义的大都市,当然管理方式也发生了本质的改变。

        老北京

        九门之内的老百姓,祖上大部分人的生计,都离不开中央机构,也就是说,老北京城里的人,大部分都是直接为中央服务的。甭管您操何业,都与中央挂着。您是绣花的高手,肯定是在造办处“绣花局”干活;您是棚匠,一年四季也会给皇宫和王爷府搭棚;您会掐灯笼,那更是中央的大“关系户”,谁都离不开灯笼。在“京城”居住的老百姓,他们都是“中央直属”。

        老北京聊天内容离不开“国家大事”,外地同胞不习惯,觉得这些人吃饱了瞎操心。其实您错了,聊天的内容就是老北京的饭碗,您聊葱姜蒜,那是为了生计,老北京盯着朝廷,因为朝廷的一举一动,朝廷的安危,直接左右着他们的前程。老北京,管自己居住的地方叫“京师”,“京”为都城,天子脚下;“师”即“表率”也,全国的“榜样”。

        如果有外地人想来北京,而且有地方接纳,可以,您必须有两位保人,从道德品质一直到个人经历都自愿“作保”,要知道,保人的责任重大,如果被您保的人出了问题,您会连带着吃官司。这个制度到解放初期还在使用,到部委工作,需要保人。这种沿袭了近千年的“保举”制度,从1953年左右,渐渐被“外调”“政审”替代。

        最后说说老北京的生意人,“前门西单鼓楼前”说的是他们盘踞的三个地方,为商业繁华地区,都在皇城以外。这么说吧,只有您想不到的,绝没有商家落下的。这些人,靠的是过人的观察力,专门“填空补漏”,把买卖做活了,做进北京城了。

        (《北京晚报》12.3 张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