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12月05日 星期六

    “五二三任务”不只研究青蒿素

    《 文摘报 》( 2015年12月05日   05 版)
    海南参加五二三项目的庞学坚(右)在做疟原虫体外培养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五二三任务”也迅速进入公众视野。很多人把“五二三”与青蒿素的研究画上等号。其实,“五二三任务”作为一项巨大的秘密科研工程,涵盖了疟疾防控的所有领域。

        “内忧外患”的疟疾

        据估计,在解放前,中国每年的疟疾病例达到数千万,死亡率也非常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疟疾防治工作经历四个时期。1950年代属于第一阶段:重点调查及降低发病率阶段;1960年代和1970年代属于第二阶段:控制流行阶段;1980年代和1990年代属于第三阶段:消除疟疾阶段;2000年之后进入第四个阶段:巩固消除疟疾成果阶段。“五二三任务”处于第二个阶段之中。

        “五二三任务”是如何诞生的?1960年代初期,越南战争升级,疟疾成为交战各方参战部队的主要传染病。据说当时南越部队及美军第一师发病高达100%,而且由于疟疾抗药性的问题,很多传统抗疟药疗效很差,疟疾已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

        1967年5月23日,解放军国家科委和总后勤部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确定了防治疟疾的三年研究规划。为保密起见,以会议日期为代号称为“五二三任务”。因此,很多人认为,“五二三任务”主要是为了应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有重要的军事目的。

        其实,“五二三任务”不只是为了“抗美援越”。1950年代,国家出台《疟疾防治规划》等多份方案,组织卫生工作队、防疫队、医疗队进入高疟区,抢救疟疾患者;设立疟疾防治所,同时培养专业技术队伍。一系列工作之下,我国的疟疾发病率一度下降。但1960年代初和1970年代初我国又出现大范围的疟疾爆发。1964年,毛主席会见越南党政负责人时,越方提出希望中方帮助解决疟疾防治问题。当时毛主席说:“解决你们的问题,也是解决我们的问题”。在那个时期,疟疾问题已属于“内忧外患”,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特殊年代的科研

        “五二三任务”的实施经历了几乎整个“文革”时期。那个时期的科研工作非常强调“献身精神”。

        例如,1960年代末,上海派出40人的现场工作组到达海南,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等。当时岛上条件极差,一位组员借住在当地农民家里。一次吃饭时,该组员竟从饭里夹到一只小青蛙。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之下,为了表明对农民兄弟的感情,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那位组员还是把青蛙吃下去了。

        在各个专业组中,都能看到这种“献身精神”。“五二三”研究规划将雷式按蚊的饲养与繁殖研究工作分配给上海的科研单位。当时国际上开展按蚊的交配繁殖研究,都要求有恒温恒湿的椭圆形饲养室等一些较高的科研条件。但国内的研究条件非常艰苦。科研人员在狭小闷热的饲养室里工作,甚至长期用自己双手供蚊子吮吸,成功地培育出实验用蚊。上海第二制药厂研制某种气味趋避剂时,需要开展模拟实用观察。有26位解放军战士自愿参加。他们在双脚踝部和枪带上固定趋避剂后,于晚上伏卧于蚊虫密集的河滩草地中,统计被蚊虫叮咬的次数,以验证驱蚊效果。

        1981年3月,北京召开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的最后一次会议。至此,“五二三”这一全国性科研工程宣告结束。1980年12月,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了《疟疾研究:1967-1980年成果选编》,收录了青蒿素等89项研究成果。

        (《新民晚报》11.28 杨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