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11月12日,奥古斯特·罗丹出生于法国巴黎一幢破旧不堪的石砌灰泥大楼里。14岁那年,罗丹进入巴黎工艺美术学校学习绘画,后来因为穷得买不起颜料,转而学习雕塑。
如今罗丹的雕塑《思想者》布满世界各地,谁都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雕塑大师,一座美术史上的里程碑。然而,这位被当时学院派拒之门外并讥讽为“野路子”的雕塑家,几乎每一座杰作的诞生,都伴随着一场“艺术审判”。
第一次审判发生在1877—1880年。那时他带着刚刚完成的《青铜时代》回到巴黎。这是一尊真人大小的立像,他的头微微后仰,头上的右臂向后伸展,仿佛刚从自然中被唤醒,眼睛还没完全张开,脸上还带着慵倦的安逸,脚步却像一个旅人正要走向黎明……这是一个似动非动的时刻,青春的庄严力量和生命活力的不可遏制,正在柔软的肌肤下蓄力鼓胀,喷薄欲出。迥然于流行的沙龙雕塑,他是如此的真实,真实到令人能感觉到他羞涩的呼吸。1887年在布鲁塞尔展出,有人妄猜这样的雕塑是不是用活人浇铸的,尽管罗丹提交了模特的资料、工作时的照片,可是媒体似乎更愿意用活人浇铸这样惊悚的标题。到巴黎展出时,罗丹被诅咒成了“伤风败俗的骗子”。在他和朋友们历经两年据理力争之下,政府主管决定举行一次评审会,派出2批8位美术家,让罗丹在他们面前现场创作。委屈的罗丹接受了这个屈辱的挑战,他抓起泥巴,灵感便源源不断,很快,泥巴在他手下呈现出一个正迈步前行的人体轮廓。什么也不用说了,这个未完成的《行走》,仅凭两条无畏的腿已然说明了一切!罗丹成功了!法国政府邀请他为正在拟建的装饰美术博物馆雕塑一个大门。
如果按《青铜时代》的路子走下去,罗丹也许会顺风顺水享受上流社会艺术家的一切荣耀;但他之所以成为划时代的丰碑,就在于不断打破既有成规,不断超越。加莱市政局向他订制一座加莱义民的雕像,他们需要一个大无畏的英雄,但罗丹却塑造了6个普通人的群像,他们自愿牺牲走向敌营时,有悲愤有纠结有不舍有平静,他们不是高高在上享受敬仰的英雄,而是脚踩在大地上的活生生的人。他塑造的雨果,是一位暂时休憩的老者,眼睛已经疲倦、心潮却还在肌肤下奔涌,他是裸体的,这超乎了法国民众对雨果这位“民族英雄”的想象,巴黎市政府拒绝接受,因为这“太不体面”……
罗丹塑造《巴尔扎克》的故事,已经成为艺术史上的一段美谈。当初左拉代表文学家协会向罗丹订货的时候,没想到日后会掀起如此激烈的争议。先是因为罗丹反复修改不能如期完成,他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巴尔扎克的作品,走访故居,塑像一次次成型又一次次被他打碎。当三年后那尊披着睡袍的《巴尔扎克》终于完成时,文学家协会炸了锅,要求退货的和赞美的吵成一团,最终以11票对4票拒绝接受《巴尔扎克》,巴黎市政厅决定不允许在巴黎任何地方竖立这尊塑像。和《雨果》一样,罗丹最终自己买下了《巴尔扎克》,但这次他发表了一篇文章,强调这是他最好的作品:“我的巴尔扎克像,他的动态和模样使人联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会环境,他与社会生活是不可分离的,他是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罗丹充满激情的工作,是为了给石头以情感,从石头里长出人的灵魂。
如今矗立在巴黎、哥本哈根、莫斯科、纽约等20多座城市的《思想者》,原是罗丹为装饰美术博物馆大门雕塑的《地狱之门》的一部分。《地狱之门》是罗丹至死也未完成的作品,构思长达20年,前后塑造的人物近200个。原先的构思中,门楣上方这个俯视众生的思想者应是但丁,但罗丹反复修改后,跳出了这个框架,按照自己在纠结构思时的坐姿取了“思索”这个瞬间。这个思想者左肘支在右腿上,沉重的头颅落在握紧的右拳,全身的每一根肌肉都因为这个内向、弯压、扭曲的造型而显示出力量——这是个集中全部的生命能量于思考的人,并因着如此沉重的思考,而由兽类进化为文明人类——他是第一个能够思考的人,也是人类灵魂从强壮的肉体中挣扎出来的第一次苏醒。
1904年,比真人大两倍的《思想者》亮相时,又一次遭到了猛烈攻击和退货,美术学院的一群学生甚至将《思想者》石膏像砸成了上百个碎片。“学院派”指责罗丹把但丁做成了“猿人”,巴黎市政府表示拒绝接受,除非罗丹退回他们为《地狱之门》预支的酬金和利息。罗丹答应了,条件是将《思想者》铜像放置在巴黎先贤祠前。终于,《思想者》在很多宪兵赶来以防有人破坏的保护状态下剪彩揭幕了,并从此走向世界。人们在他的面前,领悟苦难的意义、人性的光芒,获得前行的力量。
(《文汇报》11.25 陈晓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