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12月03日 星期四

    鲁迅最推崇的版画艺术家

    《 文摘报 》( 2015年12月03日   03 版)
    《牺牲》

        走进中国美术馆“黑白力量——凯绥·坷勒惠支经典作品展”的展厅,人们很容易就沉静下来,噤声默默观看;除雕塑外,整个展厅的画作、色调都是黑白两色,加上主题的严肃与批判性,气氛肃然。此时就会想起鲁迅写下的句子,“她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鲁迅也是最先将坷勒惠支介绍到中国的人,20世纪30年代的新兴木刻运动是左翼文艺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1867年7月8日凯绥·坷勒惠支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今属俄罗斯,更名为加里宁格勒)。早期主修铜版画,随后又精研石版画与木刻,晚年因目力不及,主要从事雕塑。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和家庭对坷勒惠支的艺术选择影响很大。她认为美只存在于穷苦人的生活里。“哥尼斯堡的搬运工人对于我是美的,人民豪爽的举动,对于我是美的。”

        1933年纳粹上台,不少进步的文学家、艺术家都遭到迫害,带有社会主义反战思想的珂勒惠支的作品也被禁止参加展览。此时,她却获得了来自中国的声援。她的艺术为底层抗争史作传,为受苦的同胞呼喊抗争,这与鲁迅“摩罗诗力说”中的抵抗之美不谋而合,他们的相遇既是偶然,也有历史的必然。

        新文化运动中,鲁迅、康有为、陈独秀等人都关注到美术在启蒙民智中的功用。鲁迅并不看好油画,当时中国连美术馆也没有,且油画所需原料昂贵而难以获得,印刷易失真,也不利于流通。鲁迅认识到“要启蒙,即必须能懂……应该着眼于一般的大众”,他进而发现了“这实在是正合于现代中国的一种艺术”——版画。

        中国本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版画的国家。古典版画与现代版画最主要的区别是,前者画、刻、印分家,刻工复制画师的原作;后者则是创作木刻,全由画家独立完成。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中国木刻版画,主要为佛经、书籍插图、年画等,偶有画谱、笺谱。鲁迅倡导了新兴木刻运动,将现代版画引入中国。他在《新俄画选》小引中写道:“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在物质匮乏的战乱年代,颇有现实意义。1929年,鲁迅第一次看到坷勒惠支的画,就认定这就是他一直寻找、最宜输入中国的版画。

        鲁迅写过,有的青年认为“凡革命艺术,都应该大刀阔斧,乱砍乱劈,凶眼睛,大拳头”,这是误解,艺术应像珂勒惠支这样,“正确地,而且深刻地反映了德国大众的生活和痛苦”,而且充满艺术的“有力之美”。20世纪30年代,鲁迅开办“木刻讲习会”,频繁与木刻青年座谈、通信,敦促他们学习坷勒惠支的艺术思想和鲜明刀法。1932年,国民党破坏进步青年们组织的春地画会,年轻的画家江丰被捕,鲁迅给狱中的江丰送去《坷勒惠支版画集》,鼓励他继续从事木刻创作。除此之外,李桦、胡一川、郑野夫等中国第一代重要版画家都深受坷勒惠支影响。

        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早在1925年就在德国认识了坷勒惠支,两人结为好友。1931年,鲁迅托史沫特莱求购坷勒惠支版画原作,先后买下共22幅版画。同年2月,柔石、胡也频、殷夫等几位左翼革命作家被国民党杀害,史称“左联五烈士”。鲁迅在《写于深夜里》一文中回忆:柔石牺牲后,想到“他那双目失明的母亲,我知道她一定还以为她的爱子仍在上海翻译和校对”……他选了珂勒惠支《战争》组画中的一幅《牺牲》,刊发在1931年9月《北斗》杂志创刊号上,这是她的作品在中国第一次公开发表。画中赤裸嶙峋的母亲,悲哀地闭了眼睛,献祭般地托出她的孩子,背景是一片未知悚然的深黑。

        在逝世的前一年,1935年,鲁迅在病中自费编印出版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书的扉页后印着“有人翻印,功德无量”,鼓励“盗版”,希望该书能广为流传,寄予着鲁迅殷切的希望。

        (《国家人文历史》2015年第23期 黄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