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11月26日 星期四

    用什么消解公众“养老焦虑”

    《 文摘报 》( 2015年11月26日   01 版)

      “22省份养老金吃紧,部分地区养老金收支恶化”——这则新闻最近几天引发热议。每隔一阵子,就会有类似说法出现。于是,几乎每个季度的人社部新闻发布会都要强调“当期养老金发放没问题”。最近,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又进行了回应。

      之所以养老风险话题频掀波澜,一定程度上,是养老保险制度本身专业而复杂的特性与普通人养老焦虑相互交织的结果。养老保险制度所涉及的复杂问题,不是一两句“养老金当前发放没问题”的话能解释清楚。相比之下,“收得少、发得多”“人活着、钱没了”等表述更易印在人们脑海。

      老百姓需要的是长效定心丸。承诺“当期发放没问题”,无法宽慰缴费的职工。中长期会不会有缺口?延迟退休等政策又会产生多大影响?化解参保者的焦虑,需要正视这些疑问,通过完善制度、健全政策、明确兜底,树立人们对制度的长远信心。

      老百姓需要的是“深度参与”。参保者想知道缴费去了哪里、退休后能领多少钱,也关心养老保险基金的详细运行、未来变动趋势。相比这些需求,每年或每季度公布一次总数据太不解渴,认为部分问题太专业而不去解释的做法更容易引起百姓猜疑。

      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是为了化解人们年老后的焦虑,不应反过来变成焦虑的源头。好事办出好效果,有必要正视焦虑,该公开的尽量提高透明度,该改革的尽快加以完善,该反复解释的不嫌麻烦,建立起人们对制度的信心。

      (《人民日报》11.23 白天亮)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