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11月24日 星期二

    国民政府的战争总动员

    《 文摘报 》( 2015年11月24日   08 版)
    抗战期间,重庆璧山县招兵登记处,等待登记参军的队伍中有人臂膀上扎着红丝带,代表他们曾经服役。

      提到“抓壮丁”,不少人会联想到实景剧《抓壮丁》。剧中以王保长为代表的“国民党官僚”到处抓青壮男丁充军,鱼肉乡里。但若提及“十万青年十万军”,让人看到的又是青年学子慷慨激昂奔赴抗日前线的热血场景。难以想象,这两幕场景都出自同一个源头——国民政府的战时征兵制度。

      近代中国自晚清开始实行募兵制,北伐战争之后,中国的形势出现变化。为了应对未来战争,1933年6月17日,国民政府发布《中华民国兵役法》,意味着自清代以来的募兵制走向终结,征兵制即将开始实施。

      募兵制是指以金钱为报酬招募的士兵,征兵制则是要求在一定条件下的国民,必须有从事军职的义务。

        百万壮丁从何而来

      抗战时期的征兵宣传有很多种,最常见的征兵令上简单明了地印着“家有壮丁,抗日出征,光宗耀祖,保国卫民”十六个大字。因为在当时的兵役法中,在校读书的学生可以暂缓兵役,故而不在征召之列,征兵对象主要还是农村青年。但大多数人并不认为自己有“义务”参军,逃避兵役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便有了“抓壮丁”的现象。

      当时华北及华东已沦陷,抓壮丁的现象基本发生于西南地区,其中又以人口最多的四川一省最为普遍。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介绍当时四川抽丁的情况说:“当时是家里面两丁,两个儿子去一个,三个儿子三丁抽二,去两个。五丁,五个儿子抽三,去三个。”抗战八年,全国总共征募壮丁一千三百万余名。其中,四川八年总计征得壮丁二百五十万余人,居全国各省之首。

      强征过程中,老百姓对抗兵役制度的手段残酷且激烈。为了让儿子逃避兵役,许多父母将儿子右手的食指砍断,使其因无法扣扳机而达不到征兵的“体检标准”,对于有的父母而言,宁可让儿子终身残疾,也不愿让他们上战场后一去不回。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选择以极端方式来逃避兵役。有相当多的“壮丁”选择主动参军抗日。

      在建川博物馆中,有一面震撼人心的“死”字旗,那是川军战士王建堂出征前,他的父亲送给他的一面白色的大旗,旗帜中书有一巨大的“死”字,右侧书“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左侧书“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十万青年十万军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是抗战时期广为人知的一句征兵语。号召一经提出,大后方校园里的学子们纷纷投笔从戎,仅西南联大就有800多人从军,其中包括校长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教务长张奚若的侄子等。由于在抗战后期从军的学生中有不少被空运到印缅战场参加远征军,故而不少人认为“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与缅甸战场相关,甚至将其等同于中国远征军的征兵标语,实际上,这并不完全准确。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句话最早是吴铁城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初期提出的。淞沪会战期间传唱的《淞沪战歌》中也有“一寸血肉一寸山河,怎能不悲壮”这样一句歌词,可见由来已久。但它作为著名征兵口号却是1944年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演讲之后。在那次演讲中,蒋介石说:“国家在此紧急战时关头,要先其所急,使知识青年效命于战场,因为知识青年有知识,有自动判断的能力,队伍中增加一个知识青年,就不啻增加了十个普通士兵。”

      这段讲话的时间为1944年9月16日,这一年也被蒋介石称为抗战以来“为危险最大而受患最深的一年”。由于形势更为恶劣,征招士兵的数量也远远高于1943年新《兵役法》颁布之时。除了征兵规模不同,知识青年们的去处也不同。

      1944年秋季征召的新兵中,虽也有少部分加入远征军,但大多知识青年被编入了新成立的青年军。同时,知识青年从军拥有如复员后可以免考免费升学,愿意就业的可以优先就业,大学生可以公费留学等优待条件。无论是远征军、青年军还是空降兵,知识青年们所到的无疑都是当时最为精锐的部队。

        因虐待“壮丁”被处死的将军

      征兵的初衷虽是为守土抗战,但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不少乱抓、买卖、虐待壮丁等违法现象。1944年7月,“虐待壮丁”的事件终于惊动了最高统帅蒋介石。起因是戴季陶的儿子戴安国向蒋介石汇报说,关押在重庆某处壮丁“境遇悲惨,备受虐待”。

      当时负责新兵征集、补充、训练等工作的机构是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役署,署长由程泽润中将担任。程泽润在抗战前期曾在为中央拉拢四川军阀的事情上有功,他还是军政部部长何应钦的主要幕僚。事关重大,蒋介石决定亲自前往视察,结果这一去正巧撞见税警团军官虐待折磨壮丁的场景。蒋介石怒不可遏,他随即叫来程泽润,当场严厉训斥一通,骂到激动时还以手杖怒打程泽润。

      程泽润于当日被蒋介石怒斥后即交付军法处审判,并在1945年7月等来了他的判决书,于当月6日上午执行枪决。他是自韩复集、鄂涕、梅春华、廖龄奇等人之后,最后一位抗战期间被枪决的高级将领,也是唯一因“壮丁”而死的将军。

      (《国家人文历史》2015年第22期 周渝)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