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是传统社会最基本的单位之一,是先民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累积各种经验而形成的一个多元的文化复合体。传统村落文化不仅传承了数千年,而且遍布大江南北,的确是一部“大书”,涉及历史、宗教、宗族、经济、方言、文学、建筑、考古、文物、习俗等几乎一切有形的、无形的文化。
村落本身是一个特定范围的社会单元,乡民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文化。这些文化是一个整体性很强的复合型文化,即传统村落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文化复合体,各种文化本身完好地融入一个完整的传统村落中,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都是不完整的。因而,研究传统村落文化,无论从建筑学、考古学、经济学、历史学、哲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哪个方面入手,都只是涉及了传统村落文化中的一个方面或若干方面,而不能代表传统村落文化的全部。
传统村落文化是一种“活态”文化,是乡民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是乡民代代相传的生活文化。这种生活文化口耳相传,没有文字记载,就需要研究者亲自深入村落,对村落进行全方位的生活体验与调研。要研究好传统村落文化,还不能只局限于某一个村落或某一个地区的村落。各地的村落环境不同,风俗各异,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它们所具有的不同特征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发现。
当然,传统村落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费孝通先生曾指出:“人文世界是具有一致的共相的,社会人类学就是要把人文世界从对个别的观察里把共相说出来。”所以,研究传统村落文化,我们应该揭示出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共相”,即普遍规律与内在特征,并在揭示规律的同时,重视它们各自的特征。
(《光明日报》11.1 黄彦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