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诞生至今已有1300多年。
西藏历史文化“百科全书” 常见的以佛像为主的宗教画仅仅是唐卡众多题材中的一种,教理教规图、坛城、佛塔、须弥山图、生死轮回图等不易表现的宗教题材,天体日月星辰运行,人体经络图等藏医藏药,文成公主进藏等历史人物,布达拉宫、大昭寺等当地建筑,八吉祥、七珍、和睦四兄弟图、由鼻牵像图、六长寿图等藏族传统吉祥图案,在唐卡上都可以看到。
唐卡最早出现于公元7世纪的吐蕃王朝时期。传说中的第一幅唐卡,由吐蕃王松赞干布在一次神示后,用自己的鼻血绘就而成护法女神《白拉姆》像,并由文成公主亲手装裱。
早期的唐卡无论材料还是构图,明显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唐卡的画心以布为主,可以追溯至印度7至8世纪业已流行的佛教布画。后期的唐卡在形式和构图方面,则明显吸收了中原的养分。唐卡画心以外对于装裱形式的讲究,受到宋代装裱形制“宣和装”的影响,明清唐卡也加入了青绿山水的元素,这来自中原汉地的绘画风格。
色彩取材自然,使用大有章法 明丽、斑斓的色彩是唐卡给很多人留下的第一印象。白、黄、红、绿、黑、紫为其主色,副色则可达64种甚至更多。这些色彩无不来自自然界的植物、矿物,其中不乏珍珠、玛瑙等珍稀的矿物宝石,保证了唐卡的色泽历经数百年岁月的冲刷仍能璀璨、夺目如初。
唐卡所用的颜料磨制起来也相当讲究。不少典籍中都有这类记载,雌黄、雄黄等浓烈的色彩需要健壮的汉子来磨制,藏青、石绿等柔和的色彩需要孱弱的妇人来磨制。就连画师们绘制唐卡时蘸取颜料也大有学问,比如大红、金粉等色须从碗壁蘸取,青绿色类须从碗底捞取。
尽管有着丰富的色彩,具体在唐卡的画面中该如何使用,其实大有章法:蓝色是等级最高的颜色,象征着严肃;白色表示自性清净,象征着吉祥纯洁、慈悲和平;黄色表示增福,象征着功德广大、知识渊博;红色表示怀爱;黑色表示降伏;绿色表示成就……这些色彩搭配起来,最终都是为了达到宁静、安详、和谐的境界。
严苛的仪轨和虔诚之心 唐卡的绘制,表面上看类似工笔重彩画,然其工艺程序之复杂,远比工笔重彩画更甚,有着世代相传、近乎严苛的一整套仪轨需要遵守。
比如,起稿前定位线的绘制,需要巨细无遗地绘出边线,中心垂直线,两条对角线和其他任何需要标出的轮廓线;画面的布局,讲究对称和均衡,主要人物居于中间,其他人物与主要人物有着呼应关系;绘制佛像时,先绘莲花座,再绘布饰,最后绘佛身。
绘制一幅唐卡固然需要高超的绘画技艺,同时需要的是精神的投入,既要在严格的佛教仪轨下倾注宗教情感,怀有一种“一心皈命”的虔诚之心,又要对表现的内容有精深的理解和感悟。
大量的西藏古代唐卡作品无不是艺术与宗教修行的结晶。外在传递出的是佛教追求的境界——宁静与安详,内在浸润着的则是慈悲与智慧。从内容到形式,唐卡都给人类的心灵世界带来了颇为需要的精神抚慰,这正是其穿越时光照见人心的魅力所在。
(《文汇报》10.28 范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