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英若诚的传奇人生

    《 文摘报 》( 2015年10月31日   06 版)

        英若诚74岁的一生是从艺的一生。如果从1947年英若诚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开始钻研英语文学和戏剧,并随后参加学生业余的“骆驼剧团”,登台演出了《地窖之门》《保尔·莫莱尔》和《春风化雨》等剧目算起的话,那么,他就已经有了整整60年的舞台生涯史。

        英若诚出生于1929年的夏天,在家里兄弟姐妹当中排行老三,又加上他的小名儿叫“小毛儿”,所以全家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叫他“毛三爷”。

        在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上学期间,英若诚受到四位前辈先生的影响很深,一位是曹禺,一位是钱钟书,一位是李健吾,一位是张骏祥。英若诚在图书馆借书的时候,常常发现借阅卡片上不断地出现这几位前辈的名字。甚至连一些冷门书籍的借阅卡片上也不例外。为此,他很惊奇,也很感动,立志要向前辈们学习,只要是他们借过的书,自己也一定要看。英若诚这样说:“要说聪明,钱钟书才称得上是聪明,简直有照相式的记忆力,他的成功就在于他是名副其实的钟情于书,几乎没有他不看的书。”

        1950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正式成立,向社会招考演员。清华大学毕业以后,在“骆驼剧团”当过业余演员,已经有了演戏瘾头的英若诚和夫人吴世良,立即前去北京人艺报名。当他们被顺利录取以后,又急急忙忙跑到原来分配的外事单位,要求改分配到北京人艺。

        英若诚从此开始,逐步成长、成熟为一个十分出色的优秀演员。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在话剧舞台上、电影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塑造了许多真实可信、鲜明生动而又引人入胜的各种人物形象。比如,话剧《骆驼祥子》里的人力车厂主刘四爷,《茶馆》里的土混混儿老刘麻子和小刘麻子,《推销员之死》里的推销员威利·洛曼;电视剧《围城》里的大学高校长,《我爱我家》里的邻居“老右派”;电影《马可·波罗》里的元世祖忽必烈,《知音》里的窃国大盗袁世凯,《白求恩》里的童翻译等等,至今都还留存在观众的记忆里。

        1986年的夏天,英若诚随《茶馆》剧组从加拿大演出归来,原计划再去新加坡参加艺术节演出。这时,他接到了任命——调国家文化部任主管艺术的副部长。从当演员到当副部长,大约英若诚是中国的第一名。

        上任以后,英若诚没有什么“官架子”,还是那个“有时候洋得要命,有时候土得掉渣儿”的、真诚率直的英若诚。不管是谁,你向他提出问题以后,他知道的,能解决的立即回答;不能解决的也说个明白。他很少有官话、官腔和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模糊信号”。

        三年以后,当英若诚离开副部长岗位的时候,有一位记者问他:“你离开副部长岗位以后,是否受到了冷落?”他明确而又幽默地回答:“舞台是我的家,是我如鱼得水的领域,假如有人为我不当官而疏远我,那是他的悲剧,而不是我的。”的确,英若诚虽然后来又过着平民的生活了,但是,他仍然是一个艺术家,一个学者型的艺术家。

        (《北京日报》10.22 梁秉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