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9月29日 星期二

    民间版“以房养老”接地气

    《 文摘报 》( 2015年09月29日   02 版)

        酝酿多年的保险版“以房养老”开局不利、应者寥寥,但这不意味着作为最大资产的“房子”在老人那里真的成为“不动产”,无法变现了。

        现实中,随着老年人观念的转变、外部条件的成熟,不少老年人不再“守着聚宝盆啃窝头”,而是以特有的智慧,在自己的生活品质、儿女的面子、财产的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多种方式处置好房产,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让暗淡的老年生活亮丽起来。

        70岁住上大别墅

        70多岁的北京市民陈阿姨和老伴一直居住在北三环的一套两居室里,这套老房子面积约60平方米,但是因为是重点学校的学区房,近一年价格涨得很高。不久前跟中介一打听,这套房子已经涨到400多万元了。

        “我觉得自己住这么贵的学区房没有用,家里也没有子女上学的需求,还不如将这房子的价值变现。”思来想去,陈阿姨卖掉房子,到手了400万元现金。

        拿着400万元,陈阿姨一家在郊区租了一套别墅,年租金10万元。“房子又大又明亮,还能让儿女一起来住,大款的生活也不过如此嘛。”此外,老两口买了相对安全的理财产品,一年收益有20多万元。两位老人的日子比以前更惬意了。

        小院里弹琴种花

        程阿姨住在北京北二环附近的单位大院里,房子刚卖,就在邻居兼同事那里传开了。虽然舍不得,但程阿姨不后悔,反而觉得心里轻松很多。她去回龙观一个老同学家串门,发现小区环境和房子非常好,最令人动心的是积水潭医院搬到那里了,不仅硬件好,还有很多城里的医生轮流坐班。

        程阿姨最终卖了城里的房子,到这里安家,不仅生活、看病需求都可以满足,手边还有600万元现金。程阿姨新买的房子在一层,带个小院,平时养养花,还新添了一架钢琴,“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他乡体验新生活

        “我们明天就要搬走了,跟您道个别!”70岁的董大爷敲响了邻居的门道别。在北京这个小区内,他们已经租房子住了半年,将北京、天津周边的山水景区转了个遍。接下来,他们准备到成都再去住上半年。

        董大爷和老伴家在南方,家里的两套房子都出租出去了,每月租金大约有5000多元。用这5000多元,再加上退休金,他们到别的城市短租房子住,既能看到不同地方的风景,也能体验当地人不同的生活。

        董大爷说,要是报旅游团,5000元也只够参观一个景区,但是在一个城市租房子,可以慢慢体验城市周边不同景点,住在小区里,也能感受各地不同的人文环境,还结识了不少新朋友,内心觉得特别充实。冬天去海南,夏天到长白山,“候鸟式流浪”让董大爷每换一个地方住总有特别新鲜的感觉。

        点评:这两年,很多老人都“想开了”,利用好“房子”这个最大的固定资产,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颐养天年。大多数老人已经对养儿防老的观念有了一定的改变,不再将养老的寄托放在儿女身上。类似文中“以房养老”的方式很多,很灵活,而且很富有平衡智慧,这种来自民间的智慧,反倒比保险公司推动的以房养老概念更接地气。

        (《北京晚报》9.21 傅洋 李海霞)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