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退休后的敬一丹来沪录制节目。她随身带着自己的新书《我遇到你》。
若问敬一丹,如今这份从容的气质是何时塑就的,她会把话从头说起,“我是不情不愿走进了电视台,但也是做电视教会我,有些命中注定的不必强求,顺应所遇到的,何尝不是幸运。”
在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攻读研究生前,敬一丹在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了4年。那个年代,广播远比电视吃香。“那个时候我们广播人自带优越感,觉得自己清高、有修养,哪像做电视的过于热闹。”但没高兴多久,她就发觉命运开了个小玩笑。当时黑龙江电视台刚开始自办节目,电视播音员还在选拔中,无人胜任,只得从广播台的播音组中挑了两个最年轻的先去值个班,敬一丹就是其中之一。她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坐到镜头前的场景,“要化妆,还要烫头发。那是70年代末,哪有未婚小姑娘烫头发的。”结果录像结束后出来,她都不好意思见熟人。
不成想,“有借无还”,敬一丹开始正式在电视台播音了。但她心里总是别扭的,“每次出现在镜头前,想的都是什么时候能让我回电台去,还常口误,说成‘各位听众’。”
职业生涯的尾音重重落在《焦点访谈》这档名专栏里。可在敬一丹心里,她更感激自己22年前那个“永远一岁的女儿”。
1988年,敬一丹进入中央电视台主持《经济半小时》。5年后,《一丹话题》开播,那算是中国电视史上突破性的以主持人名来命名的节目。在此后漫长且更辉煌的时间里,她曾想过自己为何对仅仅播出一年的《一丹话题》念念不忘,结论是,“我在那时遇上了电视新闻改革的浪潮。”
初办栏目时,没有先例可借鉴,也没框架设限制,遵从内心是她最大的选题标杆。最初一批选题拿出来时,敬一丹关注的全是人,在经济社会急剧变化的环境里的人。那时是1993年,整个社会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一丹话题》中就谈到儒商现象,谈到贫困,在巨大的经济反差出现时,那些弱势人群、边缘人的现象,她还涉及了曾被看作“铁板一块”的户籍制度……但节目的收获与困惑是相生相随的,1994年,《一丹话题》结束在一个问号里,敬一丹觉得自己已经无能为力解开这个问号了。
退休那月的种种细节,敬一丹记得清晰,“从进入4月的那刻开始,我就有了倒计时的感觉。我想,这次是真的要告别了。”《焦点访谈》的同事理解她,问她:“大姐,你4月想在哪天值班?”敬一丹挑了3个日子:4月1日,那天是《焦点访谈》开播21周年的日子;4月27日,敬一丹60岁生日;还有4月30日,她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天。同事们当然全力玉成,按她的意愿排定工作表。终于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她反复斟酌说不说那两个字。要挥别朝夕相伴30年的生活,内心不可能静如止水,她坦陈:“感谢遇见了好时间,第二天就是五一节,我在主播台上的最后一句话是祝福。”
(《文汇报》9.12 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