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欧小国克罗地亚人口只有约450万,却拥有14项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位列欧洲第一。其中,起源于克罗地亚南部达尔马提亚地区的传统多声部合唱——克拉帕是该国最富生命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同时也是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典范。
当人们沿着达尔马提亚古老城镇的卵石街道漫步,不经意间就能听到清唱的合唱歌声,宛转悠扬的和声动人心弦,这就是克拉帕。“克拉帕”一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中期,意思是“一群朋友”,后来专指克罗地亚沿海地区特有的多声部合唱,因为这种合唱本身就是数名好友聚在一起歌唱抒怀。6~12名歌手站成圆圈或半圆,由一位高音领唱,此外还有数名次高音、中音和低音歌手,演唱时追求和声臻于完美。除了在节庆场合有时以吉他或曼陀铃进行少量伴奏,克拉帕一般都是清唱。这种唱法一直延续了两个多世纪,2012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达尔马提亚人大多数都是天生的歌手,他们从祖辈那里学习歌唱技巧,很少有人接受专业的声乐教育,却能唱出动人的歌声。“我们不需要乐器,我们的嗓子就是最好的乐器。”大多数克拉帕组合的歌手都是一同长大的好朋友,他们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就一起唱歌,很多歌手的合作时间长达十多年甚至几十年,最长的已有45年。长时间的配合使歌手们彼此十分默契,和声几近完美。
然而,作为文化遗产,克拉帕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其蓬勃生命力。古代达尔马提亚地区的人们靠捕鱼和农耕艰辛度日,一天的劳作结束,朋友们聚在一起唱上几曲,这就是最快乐的时光。有人说,在达尔马提亚,在开始有友谊、有歌曲时,就有克拉帕了。
克拉帕不光是传统,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平常只要有时间,无论是高兴还是难过,他们都要和朋友在一起唱上几曲。尤其是节假日,大家聚在一起享用美食和葡萄酒,兴起之时总要高歌一番,婚礼等喜庆场合也少不了克拉帕助兴。正是由于克拉帕维系人心的魅力,尽管面对流行音乐的诱惑,当地年轻人依然和长辈一样喜爱克拉帕。
(《光明日报》8.30 张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