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9月08日 星期二

    犹太人如何传承大屠杀记忆

    《 文摘报 》( 2015年09月08日   07 版)

        二战时期,犹太民族没有祖国,在欧洲遭遇的是有计划有秩序的大屠杀。战后数十年间,犹太民族采取了多种方式,将战争创伤逐渐镌刻在民族记忆之中。

        以色列1948年建国后的第一个十年,约50万大屠杀幸存者涌入。为确保新建犹太国家的合法性和生存权利,以色列在建国之初颁布了系列与塑造民族记忆有关的立法。首先是建立大屠杀纪念日。大屠杀纪念日定在“华沙隔都起义”开始的第一天,目的在于彰显大屠杀中的英雄主义。因为在上世纪50年代,多数幸存者为了在新的环境里求得生存,情愿将惨痛的经历埋藏在心灵的坟墓中。

        以色列大屠杀记忆的转折始于1960年。当时的本-古里安政府对纳粹头目艾希曼进行公开审判,目的在于教育国人了解大屠杀真相,让幸存者公开讲述自己的苦难,使以色列年轻人意识到犹太人在大屠杀中并非像在1948年“独立战争”那样取得胜利,而是如同“待宰羔羊”一样走向屠场,开始认同幸存者的苦难。自此以后,以色列的大屠杀纪念一直在国家意识形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自1988年以来,以色列教育部进一步推广生存者之旅项目。这是一个年度教育项目,主要是组织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一些科研工作者和各界人士的代表前往波兰,探寻大屠杀历史遗迹。

        大屠杀纪念馆也起到了重要作用。2005年3月大屠杀纪念馆的新馆揭幕,纪念馆中的800名老师每年在以色列各地组织活动,讲授同大屠杀相关的内容,在纪念馆内为以色列学生、军人、世界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培训,讲课内容涉及犹太教、犹太历史、犹太文化与文学、大屠杀历史等诸多方面。每隔两年,大屠杀纪念馆会主办一次国际研讨会。

        (《文汇报》9.1 钟志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