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发动战争侵华时,中国刚刚经历所谓“黄金十年”,上海因其繁荣而被称作“小巴黎”,但整个国家却造不出一架飞机、一艘舰艇、一门大炮。
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是人,但也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力量来实现。18世纪后期以来,世界进入“战争工业化”阶段,到20世纪上半叶,战争力量的对比,一直是国家间工业化水平的对比,而当时的工业化水平,又主要体现在重工业即钢铁生产能力上。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钢铁产量不到日本的百分之一,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国土上横行无忌,如入无人之境。这说明了国家战略能力严重缺失导致落后挨打。
抗日战争期间,以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为主体组成的“战国策”派,对国家危亡有切肤之痛,他们目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和中国被日本侵略,曾经对中国士人群体的精神不振有过深刻反省。在他们看来,重宦术而非技术、重书本而非实践、重道德而非利害,是中国士人群体的普遍缺陷,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最多只能守成,而无应付变局的能力。官僚化、文人化的士人群体,不仅没有血性,缺乏尚武精神,在该担当时不敢担当,而且习惯于以道德论世,对经世致用一窍不通,对如何解决国家难题没有办法。精英群体的精神状态没有跟上国家的现代化需求也能导致落后挨打。
今天中国已是一个超大规模经济体。然而,曾经有过的教训仍有着当代意义。中国的经济体量虽然巨大,但在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上仍处处受制于人,叫得响的自主品牌仍然明显不足,国家自我发展的能力还受到很大限制。而精英群体的精神状态、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比起抗战时期曾经有过的激昂亢奋,又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倒退滑落,崇实干而避虚文的风气,仍没有根深蒂固地形成。塑造一个真正强大、自信的中国,仍然任重而道远。
(《北京青年报》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