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这个大共同体的稳定、繁荣,要以家庭这个小共同体的建设为迁移和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存在仍然具有很强的合理性,中国需要家文化。虽然中国的家庭现在已经核心化、小型化了,但家庭依然是社会的细胞,仍然延续抚养、教化、赡养的功能。
我们今天谈家训,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文献文本,一个是动态的活动,即家训的教化。这种教化对于良好家风的形成非常重要。例如宋代名臣包拯清廉公正,不畏权贵,他生前立下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并命儿子将家训刻在堂屋墙壁,以昭后人。再如浙江浦江郑氏家族,在良好家风熏陶下,家人子弟勤劳节俭,奉公守法,乐善好施,热心公益。这个大家族跨越宋、元、明三代,360多年聚族同居,173位为官者无一贪赃枉法,浦江县将其作为廉政教育基地。
这启示我们在今天在家庭小共同体建设中,从小就要注意给孩子以规范和熏陶,要在孩子年少时、在他品德没有形成的时候,立下一些规矩。我们传统家训里面好多东西依然有很重要的价值,比如强调家长率先垂范,倡导尊老敬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乐善好施等等。
中国社会是家国同构,家是国的扩大,国是家的缩小。至今我们还说“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中国人对家庭最充满深情厚爱,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文化是核心,而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宗旨的家训则是家文化的核心,好多东西都是以这个往外发散的。
不仅如此,家训教化是传统文化大众化、世俗化的重要途径,另一条途径是蒙学。自宋代始,一些学者自觉地将治家教子的训诫与儿童开蒙教育结合起来,这大大推动了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社会化。家训教化是更有效的教育方式,其教诲更能潜移默化、入耳入心。
(《光明日报》8.31 陈延斌)